今天做完了第一次心理咨询,很好奇在短短的五十分钟咨询后心理咨询师会做些什么呢?
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一般先找出原因,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比如精神分析师就会从你童年的成长来找,然后根据你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心理咨询技术
每个心理咨询师都不一样的
还有来访的话继续见来访,没有的话,有力气的话就记一下笔记。
没力气的话放空,等hp条恢复之后再记笔记。
还有的心理咨询师会用手机刷朋友圈或去趟洗手间,哈哈~如果session里呈现过玩具摆放或画画玩橡皮泥的话,会把物品还原现场,拍照,之后把玩具归位放好,会写记录,把图片加进去等……督导的时候用。
心理咨询师要不要当场写病历?从精神分析角度谈起
编者按:陈焕昭先生是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生,曾在伦敦塔维斯托克中心(Tavistock Centre)进修。他根据自己的进修经历,就“要不要当场写病历”这一疑问做了解答和解惑。塔维斯托克是英国伦敦的一家心理治疗训练机构,弗洛伊德、荣格、克莱因、比昂、鲍尔比都曾服务于这家机构。
随手写病历的“好”习惯被挑战
我在台湾的精神科工作时,大多时间都是在健保体系下,总被要求病历写得又快又多,所以我总是在看诊的时候当场写病历,写越多越有可能不被健保核删。我也不常把病历留着稍后慢慢写,因为这样会有积堆如山的未完成病历。
但是这种立即完成的“好”习惯,在学习精神分析的时候被挑战了。精神分析不鼓励一边治疗、一边写病历,除了特殊目的(例如:司法鉴定)之外,从不鼓励录音录像,甚至连简单随手笔记都不是常规。
为什么精神分析不鼓励当场作笔记?
有个老师说了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在塔维斯托克的一个等候区,一个6岁小朋友很紧张地在等治疗,另外一个刚治疗结束的9岁小朋友,很亲切地去跟他说:“不用担心,你进入之后只要把玩具乱丢到地板上,随便做一些你在家里不敢对父母做的事情,你就会看到治疗师很认真作笔记,他们真的很喜欢你做这些事。”
尽管这只被当作笑话传诵,但也点出一个重点:治疗师作笔记,会被个案当作“肯定我正在说或做的事情”。
在治疗中当场作笔记有哪些缺点?
一、作笔记的时候,治疗师会分心,比较没办法看、听、以及感受治疗中发生的事情;
二、个案会知道你在作笔记,可能会当做那是治疗师在鼓励、或是下判断。更重要的是,精神分析治疗是一种用全身感官去进行的治疗,不只是看到、听到、闻到的各种感官观察,更重要的是去感受治疗室里的情绪、各种移情以及治疗者自身的反移情,这些都是治疗的重要工具。即便是录音录像,也只是录下外在的各种现象,并没有办法描绘内在真实的情绪经验。
培养观察能力从婴儿观察开始
那么,精神分析治疗如果不能当场记录,要怎么写病历或治疗纪录?在精神分析(包括荣格学派)训练中,很多机构把婴儿观察(infant observation)列入必修的课程。
婴儿观察除了去了解婴儿的发展、非语言沟通与情绪经验,并培养观察能力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观察员当场不做记录,只能把一小时内发生的所有琐事,包括吃喝拉撒睡、外在现实与内在情绪经验、各种顺序与细节,努力留在观察员脑中,事后再用回忆的方式写下来。
这对刚开始观察的人相当具有挑战性,因为要记住那些非常琐碎的细节,绝对不是容易的。但在观察一年、甚至两年之后,很多观察员会习得把观察细节烙印在脑海,事后用文字描述出来。尽管不见得百分之百地重现观察的顺序与样貌,甚至可能会有稍微的遗忘或顺序颠倒,但却更能贴切婴儿、婴儿身边的人、以及观察员自己,所体会到的过程与情绪经验。
凭回忆写病历更能深入体会案例
我的个人经验是:当场写病历比较简单,事后写纪录比较累人。尤其写纪录时,也是在脑中重新经历治疗里的点点滴滴,尤其那些情感纠葛以及隐藏在表面底下的暗潮汹涌,都不免要再度体验;即使不在治疗中了,但治疗过程不但没有事过境迁,反而更容易有旁观者清的领会,尽管这些领会通常不见得好面对。于是我常常一篇纪录会花上好几个小时都写不完,因为诊疗室里没有被察觉跟消化的,都会在写记录时浮现,需要认真去面对。
也因此,“婴儿观察”的训练被要求由三个部份组成:观察、事后记录、以及督导团体。而后两者跟观察本身一样重要,在督导团体里会再度回顾这些纪录,由团体一起咀嚼、思考、消化、并涵容观察里的各种情绪经验。
不当场写不代表不写
所以,学精神分析的时候,就不用问“这次的观察/治疗没有要报告或督导,我可以不写纪录吗?”这种问题了。写纪录的过程,跟观察与治疗本身,重要性不相上下,并且无可或缺。
这个问题突然让我有了回答的欲望。
首先要确定楼主是否是第一次来访,如果是的话,咨询师要在咨询结束之后建立一份专属于你的个人档案。后续关于你的任何资料都会存入此档案。
如果没有录音的话,咨询师要在咨询结束后快速回忆并争取完整记录下来。如果有录音的话,咨询师会反复听录音,反复斟酌你们之间的对话。记录并存档。
如果你不是首次咨询,除了重复以上步骤,还会根据咨询的实际情况,决定要不要改变咨询策略,另外,如果遇到难题的话,在保密的前提下会进行同行或者导师督导。
哦嗯额
关注
环球网校
18:00-22:00 18:00-22:00 02月10日 18:00-22:00
开年钜惠,买赠加倍
公司活动
立即预约
16:00-22:00 16:00-22:00 02月20日 16:00-22:00
听我说,2025年这么学更高效!
安卓版
iPhone版
多个标签请以空格隔开!
一般先找出原因,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比如精神分析师就会从你童年的成长来找,然后根据你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心理咨询技术
每个心理咨询师都不一样的
还有来访的话继续见来访,没有的话,有力气的话就记一下笔记。
没力气的话放空,等hp条恢复之后再记笔记。
还有的心理咨询师会用手机刷朋友圈或去趟洗手间,哈哈~如果session里呈现过玩具摆放或画画玩橡皮泥的话,会把物品还原现场,拍照,之后把玩具归位放好,会写记录,把图片加进去等……督导的时候用。
心理咨询师要不要当场写病历?从精神分析角度谈起
编者按:陈焕昭先生是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生,曾在伦敦塔维斯托克中心(Tavistock Centre)进修。他根据自己的进修经历,就“要不要当场写病历”这一疑问做了解答和解惑。塔维斯托克是英国伦敦的一家心理治疗训练机构,弗洛伊德、荣格、克莱因、比昂、鲍尔比都曾服务于这家机构。
随手写病历的“好”习惯被挑战
我在台湾的精神科工作时,大多时间都是在健保体系下,总被要求病历写得又快又多,所以我总是在看诊的时候当场写病历,写越多越有可能不被健保核删。我也不常把病历留着稍后慢慢写,因为这样会有积堆如山的未完成病历。
但是这种立即完成的“好”习惯,在学习精神分析的时候被挑战了。精神分析不鼓励一边治疗、一边写病历,除了特殊目的(例如:司法鉴定)之外,从不鼓励录音录像,甚至连简单随手笔记都不是常规。
为什么精神分析不鼓励当场作笔记?
有个老师说了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在塔维斯托克的一个等候区,一个6岁小朋友很紧张地在等治疗,另外一个刚治疗结束的9岁小朋友,很亲切地去跟他说:“不用担心,你进入之后只要把玩具乱丢到地板上,随便做一些你在家里不敢对父母做的事情,你就会看到治疗师很认真作笔记,他们真的很喜欢你做这些事。”
尽管这只被当作笑话传诵,但也点出一个重点:治疗师作笔记,会被个案当作“肯定我正在说或做的事情”。
在治疗中当场作笔记有哪些缺点?
一、作笔记的时候,治疗师会分心,比较没办法看、听、以及感受治疗中发生的事情;
二、个案会知道你在作笔记,可能会当做那是治疗师在鼓励、或是下判断。更重要的是,精神分析治疗是一种用全身感官去进行的治疗,不只是看到、听到、闻到的各种感官观察,更重要的是去感受治疗室里的情绪、各种移情以及治疗者自身的反移情,这些都是治疗的重要工具。即便是录音录像,也只是录下外在的各种现象,并没有办法描绘内在真实的情绪经验。
培养观察能力从婴儿观察开始
那么,精神分析治疗如果不能当场记录,要怎么写病历或治疗纪录?在精神分析(包括荣格学派)训练中,很多机构把婴儿观察(infant observation)列入必修的课程。
婴儿观察除了去了解婴儿的发展、非语言沟通与情绪经验,并培养观察能力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观察员当场不做记录,只能把一小时内发生的所有琐事,包括吃喝拉撒睡、外在现实与内在情绪经验、各种顺序与细节,努力留在观察员脑中,事后再用回忆的方式写下来。
这对刚开始观察的人相当具有挑战性,因为要记住那些非常琐碎的细节,绝对不是容易的。但在观察一年、甚至两年之后,很多观察员会习得把观察细节烙印在脑海,事后用文字描述出来。尽管不见得百分之百地重现观察的顺序与样貌,甚至可能会有稍微的遗忘或顺序颠倒,但却更能贴切婴儿、婴儿身边的人、以及观察员自己,所体会到的过程与情绪经验。
凭回忆写病历更能深入体会案例
我的个人经验是:当场写病历比较简单,事后写纪录比较累人。尤其写纪录时,也是在脑中重新经历治疗里的点点滴滴,尤其那些情感纠葛以及隐藏在表面底下的暗潮汹涌,都不免要再度体验;即使不在治疗中了,但治疗过程不但没有事过境迁,反而更容易有旁观者清的领会,尽管这些领会通常不见得好面对。于是我常常一篇纪录会花上好几个小时都写不完,因为诊疗室里没有被察觉跟消化的,都会在写记录时浮现,需要认真去面对。
也因此,“婴儿观察”的训练被要求由三个部份组成:观察、事后记录、以及督导团体。而后两者跟观察本身一样重要,在督导团体里会再度回顾这些纪录,由团体一起咀嚼、思考、消化、并涵容观察里的各种情绪经验。
不当场写不代表不写
所以,学精神分析的时候,就不用问“这次的观察/治疗没有要报告或督导,我可以不写纪录吗?”这种问题了。写纪录的过程,跟观察与治疗本身,重要性不相上下,并且无可或缺。
这个问题突然让我有了回答的欲望。
首先要确定楼主是否是第一次来访,如果是的话,咨询师要在咨询结束之后建立一份专属于你的个人档案。后续关于你的任何资料都会存入此档案。
如果没有录音的话,咨询师要在咨询结束后快速回忆并争取完整记录下来。如果有录音的话,咨询师会反复听录音,反复斟酌你们之间的对话。记录并存档。
如果你不是首次咨询,除了重复以上步骤,还会根据咨询的实际情况,决定要不要改变咨询策略,另外,如果遇到难题的话,在保密的前提下会进行同行或者导师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