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翻译英语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2019-04-19 13:02
3156浏览
11回答
第一个翻译英语的人是怎么做到的?:个人人生,本人是一个苗族人,身处的县为苗族自治县,自学会说话到六岁之前一直说着苗话,那时候小,不知道什么汉话,最多只去过:-翻译,英语
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最新文章|
最新问题|
最新经验
个人人生,本人是一个苗族人,身处的县为苗族自治县,自学会说话到六岁之前一直说着苗话,那时候小,不知道什么汉话,最多只去过镇上,六岁之后随父母到市里打工生活,此时才知道还有人跟我们说话不一样,父母汉话也不是很流利,之后就被父母送进幼儿园,一点都不会说汉语,虽然父母已经告诉老师我不会汉语,但是老师看到我的手,还是指着说,我的指甲有点长,回去剪了。我以为是说我手脏立马跑去厕所找水,把手洗干净。第二天老师发现没剪告诉我妈妈,又告诉我,老师昨天是叫我剪指甲爱卫生。至于后来是怎么学会汉语的,好像是和家附近小伙伴一起玩学会的,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父母也没有逼迫我说汉语,不会说的就告诉我,在家一直用苗语讲话,所以到现在还没忘记,其他跟我类似的人几乎是不会说但听的懂,主要还是在家父母已经不跟他们说了。
所以我觉得两个国家的语言,总有那么一些人像我一样去接触到另一个国家的语言,并慢慢学会,甚至去把两国语言进行翻译并且应用到实际中。
希望个人经历对你有帮助
第一个翻译英语的人,怎么做到的?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答啊!
比如说,你一个人到一个完全听不懂语言的地方会怎么办?
肯定是先用手语啊!
当然,手语肯定和现在通用的手语不同。
但意思还是大同小异,指指点点几下,然后慢慢的积累。
小孩子出生不会讲话吧!
怎么学,一字一字的教呗。
也许第一个学习英语的人就是这么学会的吧!
然后,慢慢的积累一些词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并且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于是,传承越来越多,后面的也就越来越清楚了。
人,是很神奇的动物。
哪怕把你丢到一个完全听不懂当地语言的地方,待个几年下来,学会当地的通用语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哪怕不会说,但听懂已经没有问题了。
欢迎关注报刊荟萃杂志,这是一份非常有意思的杂志。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也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在我的理解中题主提问的意思应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语言的翻译应该如何达成。这种情况,就类似于把一只狗子,扔到了狮子群里,狗子如何将狮子的吼叫包含的意义,用汪汪汪表达出来,传达给自己的同类。
绝大多数民族之间的语言习得都是靠媒介语教学来完成的。什么叫媒介语言?比如英语和汉语,在古代,中国和英语国家没有任何往来,但是横跨欧亚大陆的阿拉伯人和英国人、中国人都有贸易往来。那么,第一次英语的翻译,一般而言是通过阿拉伯人翻译而达成的。时间长了,中国人对英语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直接翻译的事清也就能够提上日程。
再从中国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和西方世界的第一次直接接触,是通过传教士。从唐朝开始,基督教就在中国有了传播,至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崇道毁佛、下令灭教,殃及景教等外来宗教,从而结束了景教在唐代中国传播发展的210年历史。但是,宋朝、元朝、明朝,西方传教士不断进入中国,从明朝开始,传教士已经可以影响到中国皇帝和中国的历法制定。
不过,这一时期的传教士,使用的语言要么是拉丁语、要么是法语。但是传教士的翻译,才是第一次将很多拉丁文著作,翻译成了汉语。根据历史记载,1582年(万历十年)利玛窦应召前往中国传教,8月7日到达澳门。传教士们想通过汉语著述天主教义来吸引中国人,“练习用他们的语言写作,作为一种吸引捕捉他们心灵的手段。”因此他们先在澳门努力学习汉语。开始学习汉语的利玛窦对完全与拼音文字不同的汉字感到很兴奋,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此外,在澳门的时候正好有来自日本的天正遣欧使节团路过,利玛窦趁此机会还学了一点日语。
但是我们知道,解决英语翻译汉语根本问题的人,是19世纪欧洲第一名汉学家,入华25年第一位基督教宣教士,神学博士,马礼勋。他翻译了第一本中文翻译圣经,和第一本中英大字典(于1823年出版)。
第一个翻译英语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见到这个问题的第一眼,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这真的是有很有哲学深度的问题,看完这个问题,我的脑子里立刻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
再回到这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所有的答案都只是猜测,因为,回答问题的没有一个人见过第一个翻译英语的人!
既然大家都是猜测,那么我也来猜猜。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根本就没有语言文字,后来,慢慢的有了文字和语言,不同地方的人有了不同的语言,不过,不是所有的是都是只呆在同一个地方的,总有些人觉得,世界辣么大,想出去看看,所以,这个“第一人”就走了出去!
这个人来到了一个说英语的地方,肚子饿了,想找点吃的喝的,于是就问人家哪里有好吃的,没想到一交流,发现根本就听不懂!
虽然听不懂,不过还是可以学习英语的,毕竟,每个说英语的人都是从啥都不知道的婴儿开始慢慢学习英语的,等到这个人学会了英语,这个传说中的“第一人”就会翻译英语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一个说英语的人,去了其它地方,学了别的英语,然后就成为了传说中的第一人......
以上,纯属猜想,若觉得有理,就点个赞,如有不足,请评论指出!
这是我很多年前就想问,但是总忘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人们是如何与外国人交流的,比如汉朝人与匈奴人谈判,谁在中间当翻译。尤其像东洋人来唐朝觐见,如何进行语言的交流,唐僧去印度过程中一路上如何与西域个诸侯国的百姓交流,跑到印度后如何与印度人进行语言交流拿到宗教教材,拿到宗教书籍后如何找人翻译为汉文,要知道东洋国和印度因地理的原因,平时是不可能有民间交流的,也就不具备通晓两国语言的人员,不像匈奴、突厥人这些,他们至少临近中原生活能学习汉语,或汉人能学习他们语言。
以此类推,及至明清时期,中国人是如何与欧洲人和海上丝绸之路上诸国进行语言交流的。虽然能找两名及两名以上翻译人员搭桥逐级翻译不同语言,但是在古代是不可能的,在说搭桥翻译多了,意思也就不准确了。。
当第一个外语达到中国时,当时的人怎么翻译的,这个问题,很多人还是没有答出来。
外语翻译是有非常多的路径的,不是绝对的某一种。
最早接触外国话的,主要是边民。国与国之间虽然经常打战,但是边民是有通婚的。当古代蒙古人和古代中原人结婚,他们的第一代孩子就同时学会了古代汉语和古代蒙古语。当古代满人和古代俄国人通婚,他们的孩子就同时学会了满语和俄语。
每个地方边境都会有这样的人,他们会被朝廷召集,但是他们中很多人只会说话,不会书写。朝廷再分别请对方国家的学者和自己的学者,借助这些混血儿把语言文字话化,于是就有了语言教材和字典。这些字典和教材,又会被宗教组织翻印,于是就会流向民间。
以上是第一天路径。
皇族和国外一般都会通婚,通过交换公主的形式。生下的孩子,又会同时学会两种语言,服务于国家的翻译馆,以及成为国学院的语言老师。
这是第二条路径。
然后,有些语言如阿拉伯语,因为贸易变成很多人必学的语言后。就有了一定的语言人才积累。阿拉伯语就可以作为媒介语。
通过阿拉伯语的英文教材的学习,还有会英语的阿拉伯人的翻译解释,渐渐的就有第一批人学会了英语。一部分人把学会的英语直接和汉语挂钩,写成文字,就出现了英语教材。
这是路径三。
然后,外国传教士有进入中国的需求。他们也通过类似的方式学会了中文。进入中国后,有的人生活下来,就以母语者的方式编写英文教材和词典。这样就又扩大的英语学习者的基础。
这是路径四。
最后,通过英语,作为媒介,就有了第一批法语,西语,葡语,德语掌握者。
通过德语,又可以作为媒介语,进而学习瑞典语,瑞士德语,荷兰语,等等。
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几乎全世界的语言,在中国都能找到翻译者。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在此之前,我也思考过这件事情,并作了以下假设。假设最开始两个语言毫不相通的成年异性结婚生子,那么他们的孩子将在成长中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两门独立的语言,那么这两种语言就可以互译了。当然,现在不是纠结于小孩的父母是如何走到一起的,而是考虑这一假设背后的原理。也就是说,学会另一种语言,其实不非一定先要懂得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暂时“放弃”自己的语言,而融入到对方的语言环境中,完全模仿对方,一段时间过后,自然就会用对方的语言做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交流了。也可以换个例子说明这一原理,当小孩出生时,他(她)什么语言也不会,在不断模仿大人的语言后,就可以熟练掌握这门语言了,你从小模仿的是英语,自然就会英语,汉语也是如此。我认为这就是语言的有趣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