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笔译工作心得体会

  • 原创经验
  • |
  • 更新:
  • |

我自小读书杂,好汉语写作,后因机缘之变,读了英语专业。虽学文,也重科学理性。入行笔译十余年,量达约680万汉字,中译英为主。译技渐进,已参与出版物署名英译。参与合译或独译的书有几本,独译的杂志文章有70余篇。现谈谈几点对英语笔译工作心得体会,希望对后来者一点帮助。


具体如下

  1. 1

    笔译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专业内容的笔译应该跟学术性写作是相通的。区别之一是,专业内容中译外时,译者外语写作也须达到学术性写作水平。

    所以欲成优秀笔译者,须成双语写作专家。曾想到:笔译要跟作家比语言,跟图书馆拼知识。分而论之,略如下述:

    1. 母语(或第一语言)素质

    译者要熟练掌握汉语书面语的表达方法,最好有一定的古汉语造诣(个人觉得古文底子较好或对汉字单字含义敏感者会形成良好的汉语语素级语感),以便深刻理解汉语的词素/语素含义,从而便于形成语素简洁、精炼、语汇丰富的汉语译文。

    同时,传统汉文修养还包括诗词、书法之类,如译者有一定此类素养更好,其汉文将更加优雅脱俗。

    总之,优秀的笔译者其汉语水平必然能跟优秀的中文系乃至古汉语专业毕业者水平相提并论,而这在笔译人才生源选拔上应未充分做到,可能也难以做到,因为全国受教育人口汉语文水平都还有待提高。

    2. 外语(或第二语言)素质

    译者要具有良好的外语专业素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外语等级考试(一般此类考试应该未必能精确反映外语写作水平,因为不是其考试重点)来衡量。翻译工作者的主体宜为外语专业毕业生或外语素养与之相当者。

    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弱项通常是知识结构文科化,自然科学学养有所不足。这可通过业余自学来补充,以应付翻译行业中占有相当大比例的理工类翻译任务。

    另外,从理论上来说,不是如同母语一样在幼儿期习得,且从小学起就作为教学语言的外语,到普通大学外语专业毕业时,这门外语的综合水平,尤其写作水平,应该仍高不了。

    那么这类人中后来出现高水平中译外译者,只能是毕业后多年一边精思、多查、细译,一边继续刻苦、广泛研读中外文书籍,且终于掌握与中文迥然不同的外文行文逻辑、至少掌握外语数千基本词(就英语而言)准确用法(真正进入思维,能用外语思考、准确组句,彻底摆脱混乱不真的洋泾浜语言、思维状态,而非仅能背诵词语字面含义)的结果。

    3. 广阔的知识面和专业知识

    因为译者所要应付的材料几乎无所不包,文章内容千变万化,即使有一定的专业方向,也没有可以具体限定的翻译内容和范围,所以一名译者的知识面是越广越好,最好是通才,或者日常阅读、涉猎面尽量广博,以更好地理解和驾驭丰富多样的翻译内容(而即时研究新问题、新知识的能力也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我谓一定程度上,翻译=[源语文本]研究+[的语]写作,则translator = researcher + writer)。

    同时,译者可根据个人爱好、思维特点或职业实践集中领域,重点培养一大或若干学科领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如法律、信息科技,可以成为该领域翻译权威为自我培养和追求奋斗目标。

    4. 翻译技巧

    在互联网时代,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技巧(语言处理、变换时的规律、技巧,例如通常所说的英汉、汉英翻译技巧)之外,翻译技巧还包括熟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自助、无师自通地解决翻译过程之中碰到的词汇、语句疑难,寻找到相似语境下的近似说法,避免臆造译文(汉译英时,除非语言程度等同母语者,否则若非步步为营,利用可靠旧知以及严密的语法、语感和词语搭配上的推理,不知者无把握者不写出,则一不小心,便会臆造英语);要句句落到实处,合情理、合语法,尽量使全篇译文句句无懈可击(尤其在汉译英时,英文地道与否,是译文质量的关键)。至于译文优美、优雅程度如何,还要看自身语言修养。

    英语笔译工作心得体会

  2. 2

    不同文体的笔译

    1. 文学性

    译入语要地道、灵活、生动、传神,有文学味道。在准确把握原文原意(尤其在英译汉时,是理解非母语,有天然隔阂,能深会一切英语文字原意并非易事;而汉译英时碰到较艰深古文,还有古诗词,一般译者也会感到头痛、犯难。

    故较好英文、古汉文修养对现代中国人而言都是学者功夫),译笔准确通达的基础上,译者的文采、文才如何,将决定翻译文学作品的水准。文学作品的翻译水准要尽量达到原著的水准,甚至可以超过原著,这也就是为什么傅雷这样的文学翻译家颇受人尊敬的原因所在。

    2. 应用性(以法律文本为例)

    译入语要严谨、准确、正式。

    其中特别典型的一小类是法律文本的翻译。英语法律文本十分程式化,在语法和句型上高度复杂,或许可以说接近英语逻辑复杂性和表达紧凑性的极限。能够在汉译英过程中仿写这种英语法律文本,以及在英译汉过程中译出清晰而有条理的汉语译文,应当能够表明较好掌握了这两种语言在客观复杂叙事时的语法和逻辑。

    正确掌握这种文体的翻译方法,在于多参阅、揣摩、精读、深入研究已成定例的资料。

    比如说,国家重要法律的官方英语译本可以作为汉英法律翻译的参考样本(内容或范畴相近的英美法律文本虽无汉语译文,也可研究,且需长期广泛摄取其语言特点,使译者英语更地道,直至在理想高水平状态下,与英语母语文本不分伯仲),而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法律文本的官方中文译本则可以作为英汉法律翻译的学习样本。

    其次要掌握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要能够驾驭长句子而不至于逻辑混乱(特别是在译入语是英语时),或者(特别是在译入语是汉语时)利用标点符号(顿号、逗号)来增加长句子之中的语顿,以分解成若干意群,或者更灵活地变化说法,传达源语原意而又不拘泥于源语的语序和句子结构。

  3. 3

    对外/外宣翻译体会

    近年我开始以能署名的方式英译中文书籍,并开始英译一外宣杂志文章,至今有70余篇。

    英译后正式署名的第一本书是《拯救地球生物圈:论人类文明转型》。该书英文版由外文社出版,数人合译,我译了最后的第11-13章,占英文书90页。第二本是杨杜和刘斌合著的《中国企业500强十年风云》,原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我一人独立英译了全书,由英国一出版社出版,共196页。两书之译,我按学术写作规律、英文行文逻辑,对原文均有所裁剪,使译文更显科学理性,而于组织词句用功甚多,借助网络,多加查验,以求用词搭配无误,涉及国外资料的更是追查其原始英文资料。

    接译第二本书时,有是否会泄露国家经济秘密之忧,然可能毕竟是一家两家分析之言,多有借一时数据作推测、性格人品决定命运、励志之说,而作者有人民大学的教授,决定对外译出,应该有所虑及,可能终无大伤。

    第三本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史》,英文版也由外文社出版。我英译了6章,近10万字。我知道,科学地翻译、写作,必须用词严谨。此书名简实详。翻译时,除了利用长期形成的行文经验,我在相关翻译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相关政治、军事术语,以求翻译妥帖。

    该外宣杂志文章主要涉及中国历史、文化、考古等,频繁引用古书、信息庞杂,每文多如一篇历史或考古论文,除了翻译之难,知识上也是面对着从常不好懂、更不好译到艰深的古文和历史文化知识的挑战。

    我虽有多年自学而有所加强的古文底子,为科学准确翻译这类文章,每篇仍都广查资料,以探故事、史实、诗词或论述的来历、出典,知其因果和始终。

    凡引古文处,几乎都按所注出典书名查找原书、查读原文所在段落;凡为能找到古籍英译资料的内容,则去查找相应英译文,若见译者可靠、译文良好,则采用之,不再另起炉灶。

    文章最后刊出前,一般有外籍译审(按姓名网上查其简历,也发现常常亦非学者级英美两国英语母语者,例如有一位是加拿大法裔)加以润色,但从反馈回的最终译文看,对我原译的改动都较小,有些改动当亦非必更好,或只是同义词的非必要替换,可能是审校过程中的随意因素而非科学因素(审校时若全然不改则可能容易被雇方视为失职,故可能情势上被迫或策略上权宜地要达到最低改动量)。

    两三年前,初译此杂志尚不久时,便有外籍审校对我译文的较高肯定评价:“The translation was of a very high standard.”

  4. 4

    笔译考试或需减少题量

    另想到,目前CATTI笔译考试需在较紧时间内完成较大量试题,考生几乎均无暇推敲揣摩酝酿着翻译(而翻译到了求高质量的艺术境界一般都是费时劳神需要充分研究的;高手未必是快手,虽然也不尽是慢手),且一旦思考过细而又不看或看不到钟表,则很容易时间不够,做得虎头蛇尾乃至交部分白卷,最终或将大大因考试时间分配技巧不足而考场折戟。

    如此所选拔出的通过者,是否实际水平常非分数所示(例如CATTI-2笔译实务部分都得60多分的,实际水平或有相差较大的),很多会是平均、平庸主义胜利者(各部分做题及格,无白卷失分,求总分过60即可,不需局部翻译精彩;局部精彩而做题较缓,终致时间捉襟见肘、留部分白卷失分,总分不及格,亦是枉然)而非精益求精(有的便虽肚有墨水而慢条斯理,于应考不利。

    试喻之:同为书法家,写篆书者自然慢条斯理,而写草书者必然快些,而更古雅的仍是篆书,艺术不求速度,雕饰完毕、自成方圆乃至尽善尽美方可也;同样,写小说者常有快手,而写歌词者多靠推敲)、注重推敲的贾岛主义、艺术至上主义者?且在翻译学高境界(当与写作学相近),或可唯论翻译;审校(尤其如中国人做中译英审校)多只是退而求其次的商业翻译中的补救措施,此时译者水平常不如审校者,审校者若专职审校多又较早停止追求翻译更高境界,而如中英译进入高水平境界所需时间或需以十年计。

    倘若减少题量,更容许精思细想一些,略微更像非现场翻译比赛(这又是时间充裕的极端,其时间可以以周以月计,与现场考试概念本不同)那样,则会如何?也许考试科学和翻译学原理使当前考法得以设计、采用。若非完美,则人社部、外文局或可再思之。

  5. 5

    中国笔译市场低价低酬化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翻译市场总体而言应仍粗放无序。笔译本如会计、律师行业,须求专业、精准,实现执业、经营法制化,但中国翻译市场法制化仍未实现,笔译酬劳(可体现为千字单价)仍被翻译公司以集体效应控制的过低价(英语笔译低价应该最为严重)压倒性地占领,优秀译者高知低酬、施展空间和机会逼仄之殇仍无尽头(国家与当局宜介入、进行治理)。

    笔译的畸形低价、低酬除了是历史性延续、滞后,没有随物价上升外,可能至少也为两大错误市场心理所维持(现就英语笔译而言):1. 英语是第一外语,英语人才只有剩余没有缺口;2. 凡大学生都懂英语,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的都能读懂不少英语东西,能动手进行笔译,所以英语笔译简单。殊不知,这些人才基本都是洋泾浜英语人才。

    真能文通字顺、以至少达到英语母语10-14岁学生读物(例如Britannica Student Library)所表现的写作水平做好中英译的译者,人数必然低于1‰。

    首先要对按行业现实标准达到合格的译者即付合理而非低廉的报酬(并随翻译材料难度上升),而对优秀译者(例如书籍译者是出版级译者)更需提酬。

    尊师重匠之道若近乎不存,学术精神、工匠精神若近乎不存,则笔译行业不会改观,但本行业还是需要先进行宏观治理,要治理翻译服务企业,已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要破除低价、低酬,考虑多年物价上涨因素。

注意事项

  •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笔译工作心得体会的相关内容,希望对的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自古文风郁郁,文化与制度泽及亚洲。而在近代,在今天,没有学术不强的强国。外译中精准,取他山之玉,有助于强国,而对外翻译是文化输出,非同小可。以市场和报酬的恶劣现实,来集体默许地看低笔译,看低、压迫文字工作的国度,大概已经绝无仅有(也劣于民国时期)。改善笔译行业环境,提高译酬,已经时不我待。


作者声明:本篇经验系本人依照真实经历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