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战略转型策略有哪些
- 原创经验
- |
- 更新:
- |
战略转型是当今企业发展的热门话题。为什么要转?往哪里转?如何转?都是值得我们深度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就来具体看看建筑企业战略转型策略有哪些?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具体内容
-
任何一个企业,在思考自身的战略转型时,都要认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往哪里转?通过综合分析判断,选择前景好、风险低、代价小、回报高的领域。二是如何转?基于资源配置能力的考虑,确定转型方式,如内生增长,外部合作,战略并购等。三是何时转?根据目标领域的成熟度,合理控制转型节奏,保持企业平稳运行。
-
从经济社会的热点话题,我们可以寻求转型的方向:
创新业务方面:城市更新,生态修复,智慧建造等。我国三十多年的高速城镇化和城市扩张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文化、城市品质方面留下大量的历史欠账,“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是治理城市病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城市转型、消费升级、盘活存量的共同推动下,城市更新将会持续稳定发展,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未来的“新”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的更新,更大程度上体现在智慧化、智能化共享空间和服务空间的创新,城市更新和高科技融合度更高。因此,未来城市更新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信息科技的竞争。施工单位主要是城市更新的参与实施者,做设计者难度很大。
区域布局方面: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设立,对长三角一体化赋予新的动能。临港新片区以“五自由一便捷”制度体系释放活力(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信息数据便捷),开放程度远高于其他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规划面积为873平方公里,同期新设的其他6个自贸区规划面积都在120平方公里以内。临港新片区经济规模将达到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浦东。京津冀一体化着力解决城市功能差异化定位问题,会带来基础设施和总部基地建设等机遇,同时也面临三地协调的挑战。粤港澳大湾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带来湾区建设机遇的同时,也存在制度衔接等方面的挑战。
-
战略转型往哪转
企业的战略选择,必须服务于社会需要,并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社会需求很多,关键是企业自身要确定聚焦哪些方面。要清醒把握自身的优劣势,准确判断自身的资源配置能力,保持战略定力,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战略趋同走向战略不同。做到这一条是极其困难的,但事关发展成败。同时,要做好应对变化的追踪决策,精准实施战略调整。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外部环境错综复杂,战略调整在所难免。企业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做到及时调整。这种调整,多数情况下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战术调整,有时也会发生战略方向和目标的调整
-
战略转型何时转
回答何时转,主要解决转型时机问题。我们经常听到“紧跟国家投资导向、紧跟改革开放步伐、紧紧抓住XX机会”,但是否符合企业实际,需要我们深度思考。一是这些导向和机会是否符合自身的业务定位,负责粮草的可以先行,后方支援的不能先走。二是市场环境是否适合我们跟进,眼前的机会我们能否承受得起。三是动态进行机会判断,以免动作缓慢,错失良机。
-
战略转型如何转
回答如何转,主要解决发展路径问题,是依靠内生式裂变增长,还是外联式聚变增长,需要做出合理安排。
内生式比较简单,就是通过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实现企业在不同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
万喜集团通过并购重组方式,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从传统建筑公司向特许经营公司的转型,是当今公认的特许经营标杆,2018年用8.38%的员工,实现了16.68%的营业收入,创造了64.47%的利润,特许经营业务的利润率超过26%。在2018年世界500强中排名第226位,ENR全球承包商排名第5位,ENR国际承包商排名第4位。这是一种典型的外联式聚变模式,他们的经验能否复制,是否适合我国的市场环境,也是值得深度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注意事项
-
关于建筑企业战略转型策略,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企业发展如同爬山,不可能一路坦途,总会有沟沟坎坎。也不可能一直上升,有时需要迂回下坡。关键是如何规划好路径,既能观赏沿途风景,又能实现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