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优秀个案范例:母子共成长 单亲家庭青少年个案案例分析

  • 原创经验
  • |
  • 更新:
  • |

社工个案分析实例分析主要分六个步骤进行,我们将这六个步骤带入个案工作就可以变成:个案背景资料-案例分析-服务计划-服务过程-案例评估-反思与总结。这样我们就把个案案例的框架搭起来了,剩下就是内容的填充了,是不是对接下来的撰写有了很大的信心?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社工优秀个案范例:母子共成长 单亲家庭青少年个案案例分析。


具体内容

  1. 1

    案例背景

    阿辉(化名),男,14岁,初二学生。个案是服务对象的母亲主动求助的。服务对象现就读于初二年级,单亲家庭,与母亲生活,服务对象2岁的时候父母已经离婚。

    据其母亲和老师反映,服务对象经常迟到,不完成作业,成绩较差,经常与校外的朋友去玩,晚归,拒绝与母亲沟通。而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面谈时,服务对象也主动坦白以上行为,而在谈话过程中,服务对象表现得非常抗拒母亲。

    社工优秀个案范例:母子共成长 单亲家庭青少年个案案例分析

  2. 2

    预估分析

    (一)个人行为及原因服务对象今年14岁,正处于青少年的青春反叛期,处于此阶段的青少年讨厌别人把自己当作小孩,不希望有太多约束,因此经常与父母、老师等长辈作对,以示自己已经长大,可以自己做主。而服务对象的自控能力也较差,所以出现迟到、不完成作业、晚归等不合规矩的行为。

    (二)家庭环境服务对象是单亲家庭,2岁的时候父母已经离婚,从小缺乏父亲的关爱与照顾,在9岁的时候,再次见到父亲,那一段时间与父亲有了较多的接触,服务对象很开心,做什么事情都特别起劲,但一年多以后,父亲和母亲之间因某些事情再次闹翻,服务对象从此没有再见过父亲,对父亲的事情也绝口不提了。

    母亲对服务对象的教育一直比较严格,也非常用心培养,给予全方位无微不至的照顾,服务对象小时候与母亲的关系挺好,但慢慢到了五六年级,母亲就觉得孩子越来越反叛,初中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两母子现在已经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

    而详细了解母亲的教育方式,便能发现问题出现在哪。服务对象处于青春期,开始有自己的主意,而母亲则一直以过往的教育方式对待服务对象,需要“控制”儿子,例如帮儿子“选择”朋友,偷看儿子的手机,需要24小时掌控儿子的行踪等,这些都是不相信儿子的表现,儿子对此非常反感。

    而母亲现在对儿子无计可施,则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例如经常打电话给学校老师,送儿子去国学班,或者去学习佛法,让大师去点化儿子等,这也是一个教育的误区。

    (三)学校环境服务对象在学校人际关系良好,但却经常给老师带来麻烦,例如上课讲话、迟到、不交作业等,某些科任老师会用比较粗暴的方式对待,班主任比较明白事理,也有花心思去教育服务对象,但班主任认为,一个班那么多学生,她不可能把心机只摆在一个学生上,服务对象的教育主要还是要靠母亲。

  3. 3

    理论应用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三个方面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服务对象的成长过程,而人际沟通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基本条件,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

    如上文所分析,服务对象的问题受个人、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响,包含了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同时服务对象与母亲之间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沟通问题,因此也引发了服务对象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此模式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在能力。

    因此社会工作者将采取直接治疗技巧与间接治疗技巧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将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另一方面也会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

    根据ABC理论,A代表引发事件,指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当前发生的事件,B代表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指服务对象对当前所遭遇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它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通常认为,C是由A直接导致的,但ABC理论认为,在AC之间还有一个B信念因素发挥着作用。

    案例中,无论是服务对象还是服务对象的母亲,在处理问题时都存在一些非理性的信念系统B,因此在介入时也帮助其打破。

  4. 4

    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协助服务对象端正对于学习的态度,遵循作为学生基本的规矩;2.协助服务对象母亲找到正确的管教方式,改善服务对象与母亲的亲子关系 ;3.修补服务对象与父亲的关系,发挥服务对象父亲对服务对象的积极影响。

    (二)服务程序

    1.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了解问题的根本,与服务对象一起面对、解决;2.与服务对象母亲沟通,与其共同探讨合适、良好的亲子沟通、管教模式;3.与服务对象、服务对象母亲一起面对、处理关于父亲的问题。

    社工优秀个案范例:母子共成长 单亲家庭青少年个案案例分析

  5. 5

    服务实施过程

    (一)了解情况,建立关系

    1.服务对象母亲致电中心求助,反映其儿子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经常迟到、不完成作业,成绩较差、经常出去玩等,她表示他们是单亲家庭,服务对象很小的时候父母已经离婚,所以服务对象缺少父爱,以前小学的时候母子关系还挺好,但上了初中,就觉得与儿子沟通不了。社会工作者简单与服务对象母亲分析了青春期孩子的特性等问题。

    2.社会工作者联系到服务对象班主任,了解服务对象在学校的情况,班主任反映的情况基本与母亲所说的一致,但也认为服务对象母亲的某些教育方式也出现了问题,例如寄希望于老师等外人能够教育好孩子等。

    3.通过班主任的安排,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做了第一次面谈。社会工作者主要表达专注和主动倾听,服务对象表现得比较自然,对社会工作者也礼貌,主动坦白了自己不守纪律的问题,社会工作者没有多做评价,以一个较为开放的态度与服务对象谈论各种问题。当谈到与母亲的相处时,服务对象明显比较厌烦,觉得母亲管得太多,他表示不喜欢与母亲相处。

    (二)间接治疗,家庭介入

    1.服务对象母亲非常坚持一定要对服务对象管得严,认为服务对象是那种“得寸进尺”的人,并且经常耍赖。

    为了打破其非理性信念,社会工作者提出质疑,并与其辩论,最后提出建议,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一成不变,孩子在成长,家长也需要成长,不能一直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对待儿子,服务对象母亲表示认同,自己也会尝试改变。

    社会工作者建议母亲用一些方法来教育孩子要讲规矩,例如与服务对象约定,如果一个星期不迟到,就能在周末的时候把服务对象的手机开了。母亲尝试使用社会工作者建议的方法,并且懂得举一反三。

    2.随着服务对象母亲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母亲详细地向社会工作者说了与服务对象父亲的一些情况,他们在服务对象2岁的时候离婚,一直到服务对象9岁,两父子才再相见,刚开始还相处得不错,但后来因为一些矛盾,他们再次分开,从此之后服务对象绝口不提父亲,与母亲的关系也变得疏远。(社会工作者判断这事情对于服务对象来说是一个心结,服务对象对母亲的态度,也可能与此事有关,社会工作者需要与服务对象建立稳固的关系后,找到合适的时间再深入这个问题)

    3.在跟进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持续与服务对象母亲交流一些合适的管教方式,同理母亲的感受,给予更多的鼓励。

    (三)直接治疗与间接治疗相结合,改善母子关系

    1.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约定每周周四见面,服务对象能准时来到社会工作者站。服务对象承认自己经常发脾气,抱怨母亲管得太多,“我这个年纪虽然没长大,但讨厌别人把我当小孩。

    “并且举了很多母亲把其当小孩的例子。社会工作者表示同理,但一些非理性的信念也尝试与服务对象进行辩论,同时也分析了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服务对象沉默。社会工作者给服务对象布置会谈后任务,让服务对象观察一下接下来的一周,母亲是否有所改变。

    2.经过一周的观察,服务对象认为母亲有一点改变,并且表示他知道母亲的出发点是好,但很多方式都是错的,所以自己才经常对母亲发脾气。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分析了母亲的行为,让服务对象也尝试改变,能够让母亲放心,母亲自然管得没那么严格,例如保证晚上几点前能回家,告诉母亲去了哪里,跟谁一起等。同时社会工作者也教导服务对象一些控制个人情绪的方法。

    3.服务对象母亲反映服务对象最近表现得特别好,能主动与母亲交谈,最近没有一天迟到,发脾气的次数也少了很多,社会工作者称赞服务对象其实是一个懂事的儿子,希望母亲能多给一些耐心,让两母子的关系慢慢变好。

    4.服务对象母亲承认自己有偷看服务对象手机的习惯,说想看看服务对象是否有拍拖。社会工作者表示理解作为母亲的心情,但是也提出忠告,这样的行为并不恰当,现在两母子最大的问题是互相都不信任,如果再做这样的事情,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母亲也承诺以后不会再做。社会工作者也与其分析了青春期青少年的特征,让其了解尊重孩子隐私的重要。

    (四)解开服务对象心结,巩固成效

    1.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社会工作者已经与服务对象建立了较好的专业关系,可以处理关于父亲的问题。

    面谈过程中,服务对象很坦白地倾述了与父亲相处的时光以及对父亲的感觉,父亲能够满足服务对象的物质需求,对服务对象没有过多的管教,因此在服务对象的印象中,父亲是比较开明的。服务对象表示并不恨父亲,但长大后绝对不会像父亲一样。

    2.服务对象对于父亲的情感是比较矛盾的,一方面渴望得到父爱,另一方面也不耻父亲的行为。

    当母亲管教特别严厉时,服务对象会想起父亲,他希望母亲能像父亲一样给予他更多自由,因此社会工作者与其分析了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母亲的角色与父亲角色的区别,让服务对象明白到,母亲对其严格管教是出于责任,出于将其培养成人的责任,而父亲只与其相处一段时间,用的是最直接的方式去表达爱与愧疚。

    3.服务对象的关键问题已经基本处理,后期服务对象仍然坚持每周与社会工作者面谈,社会工作者更多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给予服务对象建议;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也与母亲保持沟通,母亲在教育理念上的进步也非常明显。

    4.服务对象进入初三,学习压力比较大,服务对象再次出现逃避状态,社会工作者也趁这个机会再次劝说服务对象母亲与前夫联系,表示父母的关心和鼓励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母亲终于认同。服务对象再次与父亲相聚,母亲答应让两父子每周见一次面,服务对象虽然口头上说着什么都无所谓,但社会工作者和母亲都发现,服务对象的状态变得越来越积极。

  6. 6

    成效评估

    此案例是非常典型的青少年案例,青少年所出现的问题大多数都与家庭环境相关,个案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其中非常关键在于对于家庭教育的介入。

    服务对象的母亲此前一致认为问题出现在儿子身上,不明白为什么儿子变得如此反叛,而面对儿子的反叛,一味地用粗暴的方式对待,最终导致母子两无话可说。

    孩子在成长,父母也需要不断成长,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对待,到了青春期,孩子需要更多的自由空间,希望父母尊重他们,相信他们。

    服务对象的母亲比较明白事理,认同并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建议,她做出了很大的改变,而她的改变是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再加上社会工作者一直以支持者的角色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服务对象就有了很明显的改善。

  7. 7

    专业反思

    (一)准确评估问题所在。青少年的个案很多时候都是家长过来求助,而家长在诉说问题时,总会把问题和责任都归咎于孩子,没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花大量的时间去做孩子的工作,但发现个案毫无进展。

    我们评估问题时,一定要把青少年放在情景当中,青少年的问题不是自发产生,受外界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家庭,所以在前期收集资料的时候,必须多方位了解,重点了解家庭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与介入。

    (二)建立专业工作关系。青少年的个案,在关系建立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建立得好,个案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与青少年的交往中,不能一味说教,更重要的是要同理,知道他们这一阶段的特性,多称赞和鼓励,让他感觉你是站在他那边的,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把握一个度,要明确专业的工作方式,如果服务对象过于依赖社会工作者,也不利于社会工作者理智处理问题。

注意事项

  • 以上就是社工优秀个案范例的有关介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清楚,在复习的时候,就按照以上的步骤来进行社工个案案例撰写吧。


作者声明:本篇经验系本人依照真实经历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