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议取消各类职称评审

  • 原创经验
  • |
  • 更新:
  • |

你评过职称吗?是不是感觉一个“难”字了得?没错,中小学教师职称让广大教师痛彻心扉!在两会期间,教师迎来了一个好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沈岩提出了建议:“取消各类职称评审,弱化院士的社会影响力”。连院士都觉得职称的评审都有问题了,可见这一制度确实需要弱化或取消了。


具体内容

  1. 1

    教师心声:

    其实,关于职称早就有广大老师呼吁: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不能过于看重证书和论文材料,建议职称评聘对教师实际教学能力有更多关注;建议弱化对论文发表的考核。不是每个老师都有科研成果,但有些老师仍然很优秀;希望评职称不是以工龄而论,不是以奖状而论,而应该根据工作态度,教学成绩……综合而论;至少要公开透明!不能一把手说了算。

    作为一线教师,或多或少亲历了教师职称评定的风雨经历,坎坷辛酸,也为这样的经历而深深地伤心着,也许至今还是灼灼地痛。这样的痛可称之为:“撕下脸皮之痛、折断脊梁之痛、划破血管之痛”,如此“三痛”,都是撕心裂肺,痛彻心扉!也正因为如此,不少教师心中发出要“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呐喊,更是让人痛得眼泪都已流不出了。

    人大代表建议取消各类职称评审

  2. 2

    教师的职称评定:

    它是《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为“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文化业务水平和履行职责能力,努力完成本职工作”而确定下来的,是对教师的奖励与激励。

    为此,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还专门发出了《中(小)学教师政务试行条例》,对教师职务的“职责、任职条件、考核和评审”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应该说,“条例”有了极强的政策性和操作性,应该得到教师的广泛拥护。

    但殊不知,在实际生活中,在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中,这本该振奋教师、激励教师的“好政策”,却越来越成为教师们的“伤心之痛”、“ 撕脸、折脊、破血之痛”,成了爱不起,恨不休的累赘和身心事。

  3. 3

    教师职称评定现状:

    正如此,一些有识之士的总结,“教师职务编制,特别是中高级教师职务被其他学校工作人员占用,而且比例越来越高;各级教师职务的技术标准和评聘程序被基层学校曲解或异化,升学人数和考试分数依然是关键或核心;教师职务评聘依然没有分开,评聘程序不公开,被基层学校主要领导‘暗箱操作’;部分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然没有真正地、充分地调动起来”。

    人大代表建议取消各类职称评审

  4. 4

    教师职称评定的阻碍:

    社会上各种不良倾向的侵蚀,各种不正之风的干扰,将教师职称评定变形、走样,成为教师的“难以承受之痛”:

    一是评定的不公

    由于符合各层级职务任职要求的教师很多,但具体职数十分有限,而十几人,几十人争一个职称评定指标的现象,常在基层学校上演。

    由于每次评定的具体条件都由基层学校领导制定,在民主治校没有得到根本落实的情况,权力便成了职称评定中的最有权的发言者,致使一些老师竭尽全力去争当领导,想方设法找领导干预评审。

    二是人情的干扰

    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方法,这就难免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人情往来,但在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中,人情圈子又毫无例外,这严重影响了职称评定的工常工作,政策、条件也因此会倾斜,人为设限之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种情况下,要么是老实的吃亏,要么拼命与有关人士结上人情,拉上关系,甚至不惜请客、送礼,不惜屈膝行贿。当教师职称成为某些人的囊中之物,成为某些人可以支配的“恩赐”或“财富”时,其被用来牟利的危险,也必然成为现实。

    不仅如此,有了上面的“好处”,一些部门也紧紧盯上了这“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坚持要“加强领导”,甚至“亲自为之”。

    本来在《中(小)学教师政务试行条例》中都有明确规定,“教师职务的评审工作,由省、地、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并分别设立中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各级评审委员会由同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十分遗憾的是,在不少地方人事部门不仅霸占了评定权,还坚持将指标分配等都全握在手中,他们都会不辞劳苦地去分配名额,调整指标。

注意事项

  • 作为一线教教师,支持取消职称制度;各类评审确实是劳命伤财,取消好!这个提议很好,利国利民。有网友称,目前的职称评审形式主义极其严重,不仅不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反而压制了人们的创新活力。更有教师表示强烈建议取消职称和工资挂钩,应该更看重老师的教龄、教学水平及教学成绩。


作者声明:本篇经验系本人依照真实经历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