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国企与民企面对什么共同困境

  • 原创经验
  • |
  • 更新:
  • |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民营企业因为机制灵活,市场敏锐度高,往往能更快地把握市场先机。他们的打法更为激进,在增量市场的背景下,发展领先市场。但是过快的发展速度掩盖了很多问题,当经济增速放缓,很多问题就开始暴露:管理粗放、核心竞争力不突出、人员不稳定、机会型经营、决策一言堂等。从建筑行业来看,近年来,外部政治环境持续动荡,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盛行,国际市场持续萎缩,国内经济增速下滑换挡,国企和民企都面临同样严峻的形势,那么建筑国企与民企面对什么共同困境呢?


民企和国企面临的共性问题

  1. 1

    从建筑行业来看,近年来,外部政治环境持续动荡,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盛行,国际市场持续萎缩,国内经济增速下滑换挡,国企和民企都面临同样严峻的形势,最主要的表现有四个。

    建筑国企与民企面对什么共同困境

  2. 2

    如何应对世界产业颠覆性创新与国内调结构、转方式,由量变到质变的倒逼

    互联网发展已经渗透到绝大部分传统产业,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裂变的趋势不断加速,这样急速的发展与结构性的剧变对所有企业都是生存倒逼。互联网企业已经通过数字化优势重塑了很多行业的竞争格局,比如零售、社交、支付、影视娱乐。同样建筑行业也面临着来自跨行业的竞争,在智慧城市、智慧公路、智慧建筑领域,互联网公司比传统建筑业走得更靠前,要时刻小心被互联网企业革了命。建筑行业虽被视为逆周期调节的工具,是经济拖底之策,但今后国家强调创新驱动,不能再单纯依靠粗放的要素叠加来创造GDP,所以建筑业产值与GDP总值的占比逐年走低。

  3. 3

    如何应对存量市场竞争的冲击

    建筑行业作为被动行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在中国经济整体放缓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增速变缓,建筑业总产值从10年前20%左右减速到2019年5%左右。城市化率和发达国家对比虽还有差距,但需求空间基本释放,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增量市场有限,存量市场博弈更加血腥,大家要在红海里拼刺刀了。

  4. 4

    如何应对要素价格的嬗变

    民企从来没有享受过低成本的融资,由于观念习惯与金融改革滞后的原因,民企与国企在融资的便利程度和成本利率的不对等十分明显。但不可否认,民企在过去极大地享受了低价劳动力的红利,这是过去驱动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现在,这一有利条件不复存在。当前国际资金、资产、资源的价格都非常低廉,但大部分民企没有能力走出去,大部分国企没有动力走出去,无论国企民企都没有充分利用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5. 5

    如何应对上、下游对施工企业的资金挤占

    建筑行业上游的主要业主是开发商和政府。开发商集中度的提高,带来了溢价能力的提升和更加苛刻的合同条款,面对政府的款项拖欠,施工单位也是敢怒不敢言。另一方面,政府加大对农民工的保护,严格要求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施工企业一边收不到钱,另一边必须及时支付劳务款,两头挤压,让本不充裕的现金流雪上加霜。

民企和国企的差异

  1. 1

    虽然面对相同的困境,但民企和国企在资源禀赋、机制体制、发展诉求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2. 2

    资金渠道和资金成本的差异

    在国家宏观去杠杆和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背景下,各行各业的企业现金流都十分紧张,处于产业链底端的中小民营企业,破产倒闭的日渐增多。施工单位在建筑行业更是受到上游业主和下游劳务人员双重施压,资金压力尤为突出。国企由于有政府做背书,无论是融资渠道还是融资成本都存在先天优势,他们的主要问题是两金过高,资产盘活较难。即使经营不力、现金流紧张也可以通过银行获取低息资金,继续承接项目、扩大规模。尽管各级政府对中小民营企业予以大力支持,且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和措施,却因中小民营企业综合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信用评级机制不完善、缺乏足够抵押物等,导致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未得到较好解决,特别是企业想要的低成本、中长期融资更是难于上青天。这对中小民营企业经营形成了很大制约。建筑企业融不到钱,接不了新项目,面临发展困境。老项目回款慢,企业融不到钱,又面临生存困境。

  3. 3

    人员数量和人员素质的差异

    国企和民企都认为人员数量和质量是制约企业长期发展的短板,但是国企和民企的表现形式全然不同。国企的人员不足是结构性不足,是既懂建筑又有专业能力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和新业务专业人才的短缺。人员素质不高也是伪命题,特别是央企,每年从知名学府招聘来很多优秀学子,他们更大的问题是如何培训好人才、使用好人才、选拔好人才。民企面临招工困难的现象愈加严重,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用工不规范,劳资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建筑行业越来越难吸引90后、00后了。一是建筑业盈利能力较弱,难以给年轻人提供满意的薪酬待遇,二是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职业选择更倾向有活力的新兴行业,三是现在年轻人的成长环境对比上一代人明显改善,长期生活在家长呵护、环境优渥的条件下,很难习惯日晒雨淋的施工生活。国企尚可以凭借更稳定的工作机会、更有竞争力的福利待遇、更高质量的项目、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来吸引人才,民企则捉襟见肘。所以一些地方性民营企业新员工的学历背景甚至比5年前更差。

  4. 4

    业务多元化的差异

    施工业务位于建筑行业微笑曲线的底部,干着最辛苦的活,承受着最大的风险,拿着最低的报酬,建筑行业平均利润率只有3-5%,远远落后于其他众多行业。所以多元化几乎是所有建筑企业的共同选择。国企有严格的经营范围限制,对于新业务的开拓也有严格的审批程序,所以多元化的选择还是比较科学理性,紧紧围绕主业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但是很多民企都是家族企业,发展方向全凭老板一句话,缺乏严格的决策机制。一些老板被外面花花世界所吸引,看中当时热点项目,头脑一热就追了上去,多元化业务的选择不够谨慎。由于民企缺乏相关行业经验和人才积累,虽然在建筑施工领域是行家,但在其他行业就是新手,缺乏足够的敬畏之心,跨行业的多元化失败概率很高。而且失败的投资会让资金承压,对主业经营也造成严重影响。

  5. 5

    区域分布的差异

    民营企业多从二、三线城市发家,深耕本地区域,后向外扩张。国企类似,但由于资金和政府背景优势,走出去的步伐更快,中建、中交等龙头企业更是在全国均有项目。从布局的角度来说,国企区域分布更广,但业务更多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且政策重点扶持区域。民企由于资源劣势,部分选择深耕周边县市,避免在热门区域和国企短兵相接。但存量市场条件下,下沉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国企不单“进城”,而且“下乡”,向三、四线城市拓展业务。经济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财政状况较好,还能念及当地建筑民企多年的贡献,招标条件更倾向当地民企。但财政状况不好的政府,则难以抵挡国企携资入场的诱惑,果断和国企牵起了线,搭起了桥。

  6. 6

    体制的差异

    虽然国企在资金、人员、政企关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由于产权公有导致所有者缺位,体制性因素导致激励约束不足,承担过重的社会公共职责等原因,导致国企的管理较为粗放,公司经营效率较低。弗里德曼提出:民营企业是“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效率又讲节约”;而国有企业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节约也不讲效率”。反观民企,迫于经营生存压力,先天就是高度市场化的。近年来国企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虽然是被动的市场化,但从行政化到市场化,拥有巨大的改革红利,效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强大的资源禀赋加上灵活高效的市场化体制,国企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7. 7

    社会责任的差异

    国企通常被认为要承担社会责任,保障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而民企则没有道德上的压力,只需要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和财富。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和部分民营企业发展战略过于激进,导致出现经营困境,为了避免破产,部分民企不得不被政府或者国企收购,“国进民退”的声音甚嚣尘上。此外建筑国企业务下沉的打法,也极大压缩了建筑民企的生存空间。我认为国企和民企的关系更应该是合作共赢、协作发展,而不是此消彼长。国企也应该分类定位,全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培育世界级核心竞争力。这类企业要更加市场化,减轻部分社会责任带来的阻力,轻装上阵。积极培育一批平台类企业,为民企赋能,让民企融入发展,就像阿里巴巴创造了淘宝,为无数小微企业甚至个人创造了机会,带来了财富。

注意事项

  • 民营私企就像大海中的小船,在机会遍地的市场,左突右冲丝毫不落下每一个机会。但当风暴降临,由于抗风险能力不足,轻则断杆破舷,重则支离破碎。反观国企,就像是大船巨轮,在风暴面前,船体虽有损伤,航行中也略有颠簸,但总体较为平稳。


作者声明:本篇经验系本人依照真实经历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