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大众创业 万众自杀
◆
关于“创业”早就想说些什么,但是却迟迟没有下笔。酝酿了好久,如今看到这个题目,想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来讲一讲。
我是一名普通高校的研究僧,和其他研究僧一样,每天都是上课、查文献、写论文、做PPT、发表,看似一个学术派的我,其实在本科时却不是这样。那个时候,总是以为趁着年轻能够做一番大事情,便开始了自己所谓的“创业之旅”。
◆要兄弟?还是要创业?
第一次“创业”做的是杂志,校园纸质媒体。模仿了《中国合伙人》的合作方式,找来两个最要好的兄弟,我们也是室友、是同学。我们三个人便开始了“创业之旅”,所以给杂志取名《三人行》。
我依稀记得2013年11月1日,当首期1500本杂志,在学校各大放置点被抢一空时,内心的那种激动难以言表。紧接着我们做了第二期、第三期。然而,我们模仿了电影《中国合伙人》类似的开头,却没有逃过真实《中国合伙人》的结局。因为分工问题、因为资金问题、因为意见问题,我们陷入了无休止的争吵。
那个时候,凌晨1点多的宿舍楼,我们的争吵声回荡着整栋楼。吵着吵着,累了,也就睡觉去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彼此都带着些许的怨恨入睡了。后来,分歧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深。加之,校内电子媒体的兴起,对纸质媒体带来了致命的打击,看着即将崩溃的关系,看着迟迟发不出纸质版的杂志电子稿件,我不得不叫停了。挽救不了已死的杂志,但我还能挽救我们三人之间的关系。
在我看来,我们的情谊远比这杂志重要得多得多。就这样,我们的此次创业宣告失败,又回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了。
▍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千万不要和丈母娘打麻将,千万不要和想法比你多的女人结婚,千万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在我看来,在某种情况下,其实可以和丈母娘打麻将,可以和想法比自己多的女人结婚,可以和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
和丈母娘打麻将得学会装傻,和想法比自己多的女人结婚得甘于示弱,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开公司得学会公私分明。
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开了公司,那就必须亲兄弟明算帐,谈感情不入商场,商场莫谈感情。都说谈钱伤感情,其实不谈钱才正真伤感情。你的只是你的,我的只是我的。你的事,就是你的事,我的事,就是我的事。你有错就该罚,我有错也得罚。
我和你关系好,不代表啥事就得听你的,我和他关系好,不代表我可以要求他同意我的意见。创业是商业行为,不是占山为王做土匪。商业行为有他的规则,不是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权责划分明朗、利益分配清晰才是感情的保护罩。
回过头来想想当时放弃《三人行》也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放弃它,是放弃了一个从萌芽开始就已经是畸形的树苗,而拯救了一个早已经健硕的快干死掉的参天大树。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我还是会选择要兄弟!!!
◆不要因为创业而创业
创业的起初,可能是因为有好的产品,亦或是有好的创意。
然而,在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好多在校大学生,毕业竟然都不找工作了,放弃了自己多年习得的知识或专业技能,去接触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既没有前期的市场调研、也没有详细周全的商业计划,更没有好的产品,也没有好的创意,只是一股脑地为了创业而创业。似乎没个“某某创始人”、“某某公司合伙人”、“某某项目负责人”,都觉得不好意思,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之前的那次杂志创业也是,真的仅仅是因为自己儿时的文艺梦,儿时对于文字工作者的迷恋,对于写书出书的渴望,在看过一本商业杂志后,突发奇想,便想要在大学做,而根本没有具体分析目标群体、校园定位、品牌构建、和最重要的环境分析。只知道做、必须得做。那个时候脑子里就只有一句话:你不去做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行不行。
现在看来,这样的鸡汤根本就是屁话。照这句话的逻辑,还可以说,你不去跳楼,永远不知道跳楼是啥滋味。真是对现在的一些鸡汤无语。
创业不是脑子里突发的那一缕神经电波。其实停下来细想就知道,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纸质媒体越来越失去它原有的优势。我们的微信、微博、头条等各种漫天的软件,哪个不能满足我们的阅读需求,哪个又不是能够深深抓住读者的眼球,无论是信息的质量、信息的丰富程度、还是信息的更新速度,哪样不比纸质杂志来得实在。
创业如同顺水行舟,顺势则进,逆势则翻。这个“势”是当下的事实、是时代的趋势,是未来的方向。创业违背当下的基本事实,肯定会死。创业看不到未来的趋势,肯定走不远。创业洞察不到未来的方向,终有一天会被淘汰。
而我们便是违背了当下的基本事实,其实都不用远见和洞察,仔细想像也能明白,在一个不大的校园市场,一个数字媒体漫天的背景下,妄想通过纸质杂志,来和数字媒体抢关注、抢流量,结局就只能是鸦雀无声。
真的不能因为爱,所以爱。不能因为创业,所以创业。
◆你所谓的创业只不过是在“浪得虚名”
经常刷微信,或从别人口中听到,那个谁谁谁创业了。我说:创的什么业?“开了家美容院”,“开了家香锅店”,“路边摆了个地摊”,说完满脸崇拜的表情。说实话,我也挺佩服他们的,这个社会干点事多不容易啊。但是在我看来,它们还不能叫创业,只能说是在立业。
倘若,时光倒退个几十年,倒退到刚刚改革开放那个年代,那样的话,开个美容院、开家香锅店、摆个地摊那真叫创业,因为没人想到那样做、也没人做,你做了,你就是创新。这也才是创新的真正内涵,创新无非“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是开拓者、我是改进者,我才能称得上是创新者。
然而,当下的时代,真的没有多少可以能够称之创新的了。当下社会的真正创新,要不就是有能够解决社会痛点的产品和技术,例如VR、人工智能,要不就是有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理念,例如天猫、京东。
换句话说,如果你开的美容院,有独特的换脸技术、你开的香锅店,厨师是人工智能的、你摆的地摊,商品都是虚拟的,购买后直接送货到家,那样就是正真意义上的创业,就完成了从立业到创业的转变。
举个例子,考虫,作为一个在线教育机构,其实在中国也不算创新之事,然而,其提倡的让教育平等化,普通人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出199元四六级培训课程,这无疑是在英语教育培训普遍昂贵的市场中,另辟蹊径,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模式。
比起创业,其实创新才是最重要的。立业促进社会进步,创新促进社会变革。立业容易,创业不易。且创且珍惜。
◆大众创业 万众自杀
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到群体中的个人行为表现具有如下四个特点:第一,自我人格消失;第二,无意识人格起到决定性作用;第三,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一个方向;第四,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
我们用他的群体理论来简单分析一下当下的创业热问题。当全国上下刮起一股“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风潮时,无论是媒体导向,还是社会关注,都将诸多人的感情和思想集中在创新创业这件事上,即使这些人不在一个场合,但也可以称之为一个群体,一个个关心创新创业的独立个人,就立即形成了一个群体。
群体中的个体,在传染、暗示的作用下,失去了自我的人格,处于一种盲目的跟风状态,此时无意识人格在发挥作用。加之,电视媒体报道说谁谁谁创业月入百万之类的新闻、或是听了哪个创业公司老板的演讲的暗示,便心血沸腾,便要退学创业,具体创什么业,没想好。这典型是一种自我人格消失、受到蛊惑、头脑发热的行为。一个人去自杀,会有一批人跟着自杀。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验,当初经常看一些成功创业人士的演讲,周边的人茶余饭后讨论的是那个谁谁谁,创业成功了,谁谁谁又获得A轮融资等等,在这中暗示和传染下,脑袋一热,前期工作都没仔细做,便要做杂志。典型的头脑发热、人格全失、拍拍屁股就要干的行为。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全是创业成功的报道,而这却是极少的一部分,仅仅是创业的冰山一角,真正大部分创业都失败了,都埋在海水之下,而那一部分却是整个创业之山的主体。为什么总是对我们进行成功的暗示,而不尽量多的将失败的案例拿出来,拿出来浇在我们已发热的头上,让我们清醒清醒呢?
下面我将给出一组数据来给创业的火降降温:
2015年,就是那个创业口号喊得最火的那年,中国新注册登记公司1.6万户,也就是平均每分钟8家公司。但创业企业的失业率为80%左右,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3年,而大学生的创业失败率更是高达95%。
大部分人都死在了那百分之九十五,多么冰冷的数字啊,不是吗?这样的失败,得多少人用自己专业、自己家庭、自己时间、自己的未来来承担。底子厚点的,当然可以无伤大雅,但是大部分底子薄的却要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可能有人会说,我创业怎么了,失败了怎么了?即使知道要失败,我还是要创业,毕竟比创业更重要的是创业的过程,即使真的失败了,我还能积累经验,不是吗?纯属瞎扯淡,一切不以成功创业为目的创业都是在耍牛氓。为什么不去积累成功的经验,而非要积累失败的教训呢?
那句鸡汤: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在失败后安慰受伤的心灵的。失败了就是失败了,就会有时间和金钱的损失,有的人能够承受这种损失,有的人读书还花着本来就不富裕的家里的钱,就需要整个家庭来承受。那为什么不在失败之前仔细思考再三呢?比起失败的教训,难道成功的经验不更宝贵吗?
我们期待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但是这仅仅是一个期望而已。大多人本来就不适合创业,创业的核心是创新。然而,创新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状态,倘若所有人都能够达到这种状态,人人都有,人人都优,那还谈何创新呢?
商业的本质不就是少数人掌握多数资源来剥削大部分人的吗?创新也是一种资源,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没有充分的准备很难成为那一批少数。
大众创业,万众自杀。要谨慎,再谨慎!
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太低了,刚出校门,没有任何社会经验或者是行业经验,很难成功。
国家鼓励创业,只是为了拉动就业,哪里考虑过创业者的感受。
如果真的有创业的年头,建议大学期间就应该多多实习,考察市场,拓展人脉,为将来的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切不可在什么都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头脑一热就往创业大军中冲,结果只能是成为别人的垫脚石。
大学生创业,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应当值得鼓励,但是大学生的经历、阅历较少,普遍缺少对一些事物的认识性和判断能力,这样很容易导致进入一下些误区。
大学生创业应注意事项:
1、做任何项目之前先做市场调查,了解该项目的可行性;
2、多问有过该行业创业经历的人,避免走弯路;
3、必须懂得:成本核算、费用核算、产出比例;
4、创业过程中该项目必须有一二三套可行性方案,避免走入死胡同。
大学生创业不可取。创业大学生都是没有经过商海实战的小白鼠,有的甚至给父母家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仅有学校里学习的那点理论知识是完全不够的,社会实践中学到的知识比学校理论更为实用。仅凭一腔热情和飘过在空中的理想也注定要失败,不尊重商业环境是不接地气的。鼓励大学生创业可以,但是必须从最基层,最辛苦,最大众方向出发,把自己定位好。不要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高大上。
谢邀,首先大学生创业我个人不赞成,不管你在校是成绩优异还是人际关系超群的人。创业是进入竞争愈来愈激烈的自然食物链中求生存,要保证自己不被饿死,还要保证不被别人吃掉。很多大学生太小看创业这个事了,当然这并不绝对,如果你是那千分之一的特殊人群,有着异于常人的创造力,资源整合能力,好的创业团队等必备因素,同时你能承担失败带来的风险和压力,你可以去尝试。有人或许会说,创业本来就是有风险的,很多机会都是在拼搏中创造出来的。如果你这么说证明你确实没创业过,这种想法好比,把一个没经过训练的新兵,还不带任何作战武器送上炮火连天的战场,当然,这个人有生还的可能,他恰好躲过了很多炮弹同事抢过了敌人手里的武器,同时具备天然的武器操作能力。但是这样的情况太少了。
当然,我并不是绝对不赞成大学生不能创业,不管你是大学生还是工作职场老油条,你都要记住——学会借船出海。这才是智慧,想要出海不一定非要自己造船,成本太高,而且你造的船坚实度也经不起风浪,想创业第一重要的事就是提升和储备自我创业的能力,找一个成长中的自己未来想要接触的行业的创业企业,去打造自己,但不能用打工心态面对。把自己当成经营者,当你自我觉得自己具备创业的能力时候,同时也具有基本的创业必备条件后,再去选择创业也不迟。而这样才会提高你创业的成功概率,否则你只是众多小白鼠中的一只,到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所谓的成绩优异,兼职经验,人际关系,在创业的浪潮里根本不堪一击。
老师
关注
安卓版
iPhone版
多个标签请以空格隔开!
大众创业 万众自杀
◆
关于“创业”早就想说些什么,但是却迟迟没有下笔。酝酿了好久,如今看到这个题目,想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来讲一讲。
我是一名普通高校的研究僧,和其他研究僧一样,每天都是上课、查文献、写论文、做PPT、发表,看似一个学术派的我,其实在本科时却不是这样。那个时候,总是以为趁着年轻能够做一番大事情,便开始了自己所谓的“创业之旅”。
◆要兄弟?还是要创业?
第一次“创业”做的是杂志,校园纸质媒体。模仿了《中国合伙人》的合作方式,找来两个最要好的兄弟,我们也是室友、是同学。我们三个人便开始了“创业之旅”,所以给杂志取名《三人行》。
我依稀记得2013年11月1日,当首期1500本杂志,在学校各大放置点被抢一空时,内心的那种激动难以言表。紧接着我们做了第二期、第三期。然而,我们模仿了电影《中国合伙人》类似的开头,却没有逃过真实《中国合伙人》的结局。因为分工问题、因为资金问题、因为意见问题,我们陷入了无休止的争吵。
那个时候,凌晨1点多的宿舍楼,我们的争吵声回荡着整栋楼。吵着吵着,累了,也就睡觉去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彼此都带着些许的怨恨入睡了。后来,分歧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深。加之,校内电子媒体的兴起,对纸质媒体带来了致命的打击,看着即将崩溃的关系,看着迟迟发不出纸质版的杂志电子稿件,我不得不叫停了。挽救不了已死的杂志,但我还能挽救我们三人之间的关系。
在我看来,我们的情谊远比这杂志重要得多得多。就这样,我们的此次创业宣告失败,又回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了。
▍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千万不要和丈母娘打麻将,千万不要和想法比你多的女人结婚,千万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在我看来,在某种情况下,其实可以和丈母娘打麻将,可以和想法比自己多的女人结婚,可以和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
和丈母娘打麻将得学会装傻,和想法比自己多的女人结婚得甘于示弱,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开公司得学会公私分明。
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开了公司,那就必须亲兄弟明算帐,谈感情不入商场,商场莫谈感情。都说谈钱伤感情,其实不谈钱才正真伤感情。你的只是你的,我的只是我的。你的事,就是你的事,我的事,就是我的事。你有错就该罚,我有错也得罚。
我和你关系好,不代表啥事就得听你的,我和他关系好,不代表我可以要求他同意我的意见。创业是商业行为,不是占山为王做土匪。商业行为有他的规则,不是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权责划分明朗、利益分配清晰才是感情的保护罩。
回过头来想想当时放弃《三人行》也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放弃它,是放弃了一个从萌芽开始就已经是畸形的树苗,而拯救了一个早已经健硕的快干死掉的参天大树。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我还是会选择要兄弟!!!
◆不要因为创业而创业
创业的起初,可能是因为有好的产品,亦或是有好的创意。
然而,在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好多在校大学生,毕业竟然都不找工作了,放弃了自己多年习得的知识或专业技能,去接触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既没有前期的市场调研、也没有详细周全的商业计划,更没有好的产品,也没有好的创意,只是一股脑地为了创业而创业。似乎没个“某某创始人”、“某某公司合伙人”、“某某项目负责人”,都觉得不好意思,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之前的那次杂志创业也是,真的仅仅是因为自己儿时的文艺梦,儿时对于文字工作者的迷恋,对于写书出书的渴望,在看过一本商业杂志后,突发奇想,便想要在大学做,而根本没有具体分析目标群体、校园定位、品牌构建、和最重要的环境分析。只知道做、必须得做。那个时候脑子里就只有一句话:你不去做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行不行。
现在看来,这样的鸡汤根本就是屁话。照这句话的逻辑,还可以说,你不去跳楼,永远不知道跳楼是啥滋味。真是对现在的一些鸡汤无语。
▍
创业不是脑子里突发的那一缕神经电波。其实停下来细想就知道,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纸质媒体越来越失去它原有的优势。我们的微信、微博、头条等各种漫天的软件,哪个不能满足我们的阅读需求,哪个又不是能够深深抓住读者的眼球,无论是信息的质量、信息的丰富程度、还是信息的更新速度,哪样不比纸质杂志来得实在。
创业如同顺水行舟,顺势则进,逆势则翻。这个“势”是当下的事实、是时代的趋势,是未来的方向。创业违背当下的基本事实,肯定会死。创业看不到未来的趋势,肯定走不远。创业洞察不到未来的方向,终有一天会被淘汰。
而我们便是违背了当下的基本事实,其实都不用远见和洞察,仔细想像也能明白,在一个不大的校园市场,一个数字媒体漫天的背景下,妄想通过纸质杂志,来和数字媒体抢关注、抢流量,结局就只能是鸦雀无声。
真的不能因为爱,所以爱。不能因为创业,所以创业。
◆你所谓的创业只不过是在“浪得虚名”
经常刷微信,或从别人口中听到,那个谁谁谁创业了。我说:创的什么业?“开了家美容院”,“开了家香锅店”,“路边摆了个地摊”,说完满脸崇拜的表情。说实话,我也挺佩服他们的,这个社会干点事多不容易啊。但是在我看来,它们还不能叫创业,只能说是在立业。
倘若,时光倒退个几十年,倒退到刚刚改革开放那个年代,那样的话,开个美容院、开家香锅店、摆个地摊那真叫创业,因为没人想到那样做、也没人做,你做了,你就是创新。这也才是创新的真正内涵,创新无非“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是开拓者、我是改进者,我才能称得上是创新者。
▍
然而,当下的时代,真的没有多少可以能够称之创新的了。当下社会的真正创新,要不就是有能够解决社会痛点的产品和技术,例如VR、人工智能,要不就是有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理念,例如天猫、京东。
换句话说,如果你开的美容院,有独特的换脸技术、你开的香锅店,厨师是人工智能的、你摆的地摊,商品都是虚拟的,购买后直接送货到家,那样就是正真意义上的创业,就完成了从立业到创业的转变。
举个例子,考虫,作为一个在线教育机构,其实在中国也不算创新之事,然而,其提倡的让教育平等化,普通人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出199元四六级培训课程,这无疑是在英语教育培训普遍昂贵的市场中,另辟蹊径,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模式。
比起创业,其实创新才是最重要的。立业促进社会进步,创新促进社会变革。立业容易,创业不易。且创且珍惜。
◆大众创业 万众自杀
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到群体中的个人行为表现具有如下四个特点:第一,自我人格消失;第二,无意识人格起到决定性作用;第三,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一个方向;第四,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
我们用他的群体理论来简单分析一下当下的创业热问题。当全国上下刮起一股“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风潮时,无论是媒体导向,还是社会关注,都将诸多人的感情和思想集中在创新创业这件事上,即使这些人不在一个场合,但也可以称之为一个群体,一个个关心创新创业的独立个人,就立即形成了一个群体。
群体中的个体,在传染、暗示的作用下,失去了自我的人格,处于一种盲目的跟风状态,此时无意识人格在发挥作用。加之,电视媒体报道说谁谁谁创业月入百万之类的新闻、或是听了哪个创业公司老板的演讲的暗示,便心血沸腾,便要退学创业,具体创什么业,没想好。这典型是一种自我人格消失、受到蛊惑、头脑发热的行为。一个人去自杀,会有一批人跟着自杀。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验,当初经常看一些成功创业人士的演讲,周边的人茶余饭后讨论的是那个谁谁谁,创业成功了,谁谁谁又获得A轮融资等等,在这中暗示和传染下,脑袋一热,前期工作都没仔细做,便要做杂志。典型的头脑发热、人格全失、拍拍屁股就要干的行为。
▍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全是创业成功的报道,而这却是极少的一部分,仅仅是创业的冰山一角,真正大部分创业都失败了,都埋在海水之下,而那一部分却是整个创业之山的主体。为什么总是对我们进行成功的暗示,而不尽量多的将失败的案例拿出来,拿出来浇在我们已发热的头上,让我们清醒清醒呢?
下面我将给出一组数据来给创业的火降降温:
2015年,就是那个创业口号喊得最火的那年,中国新注册登记公司1.6万户,也就是平均每分钟8家公司。但创业企业的失业率为80%左右,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3年,而大学生的创业失败率更是高达95%。
大部分人都死在了那百分之九十五,多么冰冷的数字啊,不是吗?这样的失败,得多少人用自己专业、自己家庭、自己时间、自己的未来来承担。底子厚点的,当然可以无伤大雅,但是大部分底子薄的却要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可能有人会说,我创业怎么了,失败了怎么了?即使知道要失败,我还是要创业,毕竟比创业更重要的是创业的过程,即使真的失败了,我还能积累经验,不是吗?纯属瞎扯淡,一切不以成功创业为目的创业都是在耍牛氓。为什么不去积累成功的经验,而非要积累失败的教训呢?
那句鸡汤: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在失败后安慰受伤的心灵的。失败了就是失败了,就会有时间和金钱的损失,有的人能够承受这种损失,有的人读书还花着本来就不富裕的家里的钱,就需要整个家庭来承受。那为什么不在失败之前仔细思考再三呢?比起失败的教训,难道成功的经验不更宝贵吗?
◆
我们期待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但是这仅仅是一个期望而已。大多人本来就不适合创业,创业的核心是创新。然而,创新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状态,倘若所有人都能够达到这种状态,人人都有,人人都优,那还谈何创新呢?
商业的本质不就是少数人掌握多数资源来剥削大部分人的吗?创新也是一种资源,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没有充分的准备很难成为那一批少数。
大众创业,万众自杀。要谨慎,再谨慎!
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太低了,刚出校门,没有任何社会经验或者是行业经验,很难成功。
国家鼓励创业,只是为了拉动就业,哪里考虑过创业者的感受。
如果真的有创业的年头,建议大学期间就应该多多实习,考察市场,拓展人脉,为将来的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切不可在什么都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头脑一热就往创业大军中冲,结果只能是成为别人的垫脚石。
大学生创业,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应当值得鼓励,但是大学生的经历、阅历较少,普遍缺少对一些事物的认识性和判断能力,这样很容易导致进入一下些误区。
大学生创业应注意事项:
1、做任何项目之前先做市场调查,了解该项目的可行性;
2、多问有过该行业创业经历的人,避免走弯路;
3、必须懂得:成本核算、费用核算、产出比例;
4、创业过程中该项目必须有一二三套可行性方案,避免走入死胡同。
大学生创业不可取。创业大学生都是没有经过商海实战的小白鼠,有的甚至给父母家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仅有学校里学习的那点理论知识是完全不够的,社会实践中学到的知识比学校理论更为实用。仅凭一腔热情和飘过在空中的理想也注定要失败,不尊重商业环境是不接地气的。鼓励大学生创业可以,但是必须从最基层,最辛苦,最大众方向出发,把自己定位好。不要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高大上。
谢邀,首先大学生创业我个人不赞成,不管你在校是成绩优异还是人际关系超群的人。创业是进入竞争愈来愈激烈的自然食物链中求生存,要保证自己不被饿死,还要保证不被别人吃掉。很多大学生太小看创业这个事了,当然这并不绝对,如果你是那千分之一的特殊人群,有着异于常人的创造力,资源整合能力,好的创业团队等必备因素,同时你能承担失败带来的风险和压力,你可以去尝试。有人或许会说,创业本来就是有风险的,很多机会都是在拼搏中创造出来的。如果你这么说证明你确实没创业过,这种想法好比,把一个没经过训练的新兵,还不带任何作战武器送上炮火连天的战场,当然,这个人有生还的可能,他恰好躲过了很多炮弹同事抢过了敌人手里的武器,同时具备天然的武器操作能力。但是这样的情况太少了。
当然,我并不是绝对不赞成大学生不能创业,不管你是大学生还是工作职场老油条,你都要记住——学会借船出海。这才是智慧,想要出海不一定非要自己造船,成本太高,而且你造的船坚实度也经不起风浪,想创业第一重要的事就是提升和储备自我创业的能力,找一个成长中的自己未来想要接触的行业的创业企业,去打造自己,但不能用打工心态面对。把自己当成经营者,当你自我觉得自己具备创业的能力时候,同时也具有基本的创业必备条件后,再去选择创业也不迟。而这样才会提高你创业的成功概率,否则你只是众多小白鼠中的一只,到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所谓的成绩优异,兼职经验,人际关系,在创业的浪潮里根本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