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一、BIM技术在国内的现状
早在2004年我国就出现了BIM技术的雏形,从2010年开始,BIM技术开始了飞速发展,仅仅3年的时间,大家的观念已经从研究“BIM是什么?”过渡到了“BIM怎么用好?”的阶段。2011年5月,住建部发布了《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2012年1月,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宣告了中国BIM标准制定工作的正式启动。
2014年底,上海市推出《上海市推进BIM技术应用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分阶段、分步骤推进BIM技术试点和推广应用,到2016年底,基本形成满足BIM技术应用的配套政策、标准和市场环境,本市主要设计、施工、咨询服务和物业管理等单位普遍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2017年起,本市投资额1亿元以上或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政府投资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市重大工程,申报绿色建筑、市级和国家级优秀勘察设计、施工等奖项的工程,实现设计、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地区、前滩地区、黄浦江两岸等六大重点功能区域内的此类工程,全面应用BIM技术。到2017年,本市规模以上政府投资工程全部应用BIM技术,规模以上社会投资工程普遍应用BIM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2015年6月16日,住建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到2020年末,以下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
就建设单位而言,国内一些大的建设单位早已开始应用BIM,如SOHO、万达、绿地、万科等;在上海地区,BIM技术已成为投标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而在江浙地区的投标中, 越来越多的业主对BIM技术提出要求。而预制化的项目,BIM技术也必然是其核心技术之一。
就设计单位而言,几乎所有大的设计院或多或少的已经开始直接用BIM模型出图,而不再是CAD出图。
目前,BIM应用正在由以建模为主的“1.0时代”步入以业务应用为主的“2.0时代”。易军副部长在促进BIM技术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高层论坛发表讲话“谁掌握BIM,谁就赢得未来”。
二、BIM的价值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BIM划分为五大作用:
(一)可视化
可视化工具让我们能够快速的浏览和了解设计的意图,每一个构件和工作流程。可视化工具包括一些3D建模软件和BIM软件,他们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作为可视化的媒介。其他的工具如洞穴自动虚拟(CAVE)系统也提供了可视化的3D虚拟环境。可视化被认为是较低层次的应用,这是因为尽管它们能够改进设计,但是他们对优化设计方案,增加产出没有直接的、显著的影响。
(二)文件归档
文档工具有助于形成、组织和呈现多种形式的文档。它包括从模型合图纸中导出设计、施工和竣工文件,将产品和系统规范结合到模型中以进行设施管理,用3D激光扫描探测竣工或已建设施的情况。这一层次应用的成熟度超过了可视化应用,因为模型能够直接生成文档,并满足精确的设计施工要求。
(三)基于模型的分析
基于模型的分析是指利用BIM进行大量的模拟和研究,预测设施的情况,模拟设计和施工对建筑性能、结构的完整性、项目成本、能源消耗的影响,以及对其他项目生命周期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模拟分析。这些分析包括空间兼容性分析、结构分析、日照和能耗分析以及基于模型的预算分析。这些分析与其他类似工具的共同点就是利用模型的几何和属性信息进行性能分析。
(四)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结合了多种不同的分析并综合考虑各个参与方的利益。因此,综合分析能够提高效率,整合数据,减少信息交换产生的冗余。碰撞检查就是一种综合分析,因为它解决了不同系统、不同行业之间的碰撞。时间成本分析也是综合分析,它在同一平台上结合了多个建设管理任务。这些综合性的平台利用3D模型进行基于模型的预算和调度,使得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当工程量变化时,成本和进度也会随之变化。
(五)自动化和优化
这一层次的软件和硬件能够自动执行某些典型的设计和施工任务,提高了设计方、施工方和监管机构的工作效率。自动化和优化工具允许工厂预制构件和数控加工,促进优化设计方案,进行建筑规范和流通要求的检查。参数化建模和优化工具使得设计方能够快速地生成、分析多种设计方案,并能够精确地比较不同方案的性能和其他属性。为业主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设计方案,并能够帮助业主缩短设计审查时间。
通过这五大作用,我们一般认为可以达到以下七种效益:
1.沟通——提高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质量和频率。
2.成本——通过BIM带来更好的合作,详细的分析和项目解决方案以降低项目成本。
3.进度——通过BIM带来更好的协作过程,对解决方案快速达成共识,现场施工错误和返工的减少,以及更好的进度管理方法,缩短项目工期与不确定性。
4.设施性能——通过BIM提高项目的性能,例如采用能耗分析,客户满意度调查以及热舒适度的分析和管理等。
5.安全——通过施工模拟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模拟安全出口,安全设备,可能的灾害以及临时工程的位置,以降低项目建造和运营期间的风险。
6.项目交付——通过设计方,施工方和供应商之间更好的合作,实现更好的进度和任务执行管理,达到减少工程变更、订单改变、工程错误和遗漏,优化项目交付过程。
7.知识管理——整合公司或项目团队经验,将其作为以后项目的范例,以减少潜在的风险。
三、BIM技术在集团内应用的现状
在五局内部,率先应用BIM技术、目前应用最好的企业是局安装公司,司、广东公司等近两年亦大力推进了BIM技术应用。在项目层面,局安装公司的北京国贸三期和恒隆广场系列项目、广东公司的东莞国贸项目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相对于外部单位BIM应用的发展情况,再看我司的BIM应用水平,我们很焦虑:绝大多数人还不清楚“BIM是什么?”,少部分人在想“BIM怎么用?”,离“BIM怎么用好”还有较远的距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没想真应用,项目说得多做得少,敷衍应付的多。
2.人员意识差,有意愿主动了解学习BIM的人不多。
3.技术水平差,对软件的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4.应用能力差,建模型的多,用模型的少。
没想真应用。项目管理人员,特别是班子成员,对BIM不了解,也没有时间没有意愿去了解这个新事物,一方面,他们看不到BIM带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在现有的基础上就能干好工程,何必浪费人力物力去搞BIM。当公司强推BIM技术应用的时候,大多数项目是指定一两个人挂着BIM的名义,只说不做;有的项目是派一两个技术员建模,用于应付公司检查,也不管模型建的好坏;个别项目是将模型较为精确的建出来了,但是在应用上却摸不到方向。
人员意识差。很多同事认为拿同样多的钱,自己的日常工作已很难应付,何必要为这个“份外工作”费事?大家没有意识到BIM技术就像当初的CAD一样,已是一种趋势;没有意识到BIM应用本身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没有意识到BIM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一些工作并提升工作绩效。
技术水平差。通过这2年组织的几次内部培训,目前公司能用Revit软件建模的人大约有100人左右,但是人员对软件的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有的人仅能建一些用于投标的精确度不高的模型,仅有少部分人(应该不超过10人)可以建出较为精确的模型,至于可以做动画漫游、视频等的人员就更是屈指可数,但由于个人审美观的差异,也没有接受过美工方面的培训,做出来的动画视频的效果也很难让人满意;更有甚者,对看懂图纸也是个困难的事,那又如何能建立出正确的模型?对于审模工作,工作量不亚于建模,特别是现阶段模型普遍建立精度不高,问题较多,审模的时间往往超过建模时间,审模人员的水平也要求高于建模人员。
应用能力差。BIM模型到底有些什么用?该怎么用?不清楚,是如今项目绝大多数人的问题。一个项目BIM应用,应该从策划开始,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才能往目标努力去做。但是对于项目上而言,能做出这个策划的人可以说是没有的,完成某一项BIM工作需要几个人多久时间,项目经理或者总工也没有概念。这样当一个模型建完之后,项目人员通常是很迷茫的,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最后不了了之,使得之前建模的人力物力白白浪费,也无法体现出BIM的优势,这样项目人员就更加认为BIM就是浪费项目成本的噱头。
四、关于下一步的思考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究其根本,还得从制度和人两个方面来解决。
1.强势而踏实地推动公司已定的三年滚动发展计划。
2.所有项目均应根据三年滚动发展计划、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在项目策划中明确BIM技术应用的目标和具体举措(包括并不限于组织、培训、应用等)。
3.所有施工技术人员均应参与公司组织的相关培训和考核,并主动自学相关知识。应用类人员,如商务人员至少应掌握相关应用知识。
4.根据滚动计划和项目策划,由两级机构组织定期和不定期考核,奖优罚劣。对在此项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员工给予特别激励,对兼职开展此项工作且有明显绩效的员工给予日常补助。
BIM技术应用已是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对BIM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已是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希望全体同事能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加强自身学习、主动参与、合力推进,以保企业和自身不致落后于发展潮流!
ch258
关注
李楠
19:00-21:00 19:00-21:00 12月02日 19:00-21:00
第24期一级考试-第二次模考解析
BIM
立即预约
吕婷婷
第24期二级考试-设备第二次模考解析
19:00-21:00 19:00-21:00 12月03日 19:00-21:00
第24期二级考试-建筑第二次模考解析
安卓版
iPhone版
多个标签请以空格隔开!
一、BIM技术在国内的现状
早在2004年我国就出现了BIM技术的雏形,从2010年开始,BIM技术开始了飞速发展,仅仅3年的时间,大家的观念已经从研究“BIM是什么?”过渡到了“BIM怎么用好?”的阶段。2011年5月,住建部发布了《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2012年1月,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宣告了中国BIM标准制定工作的正式启动。
2014年底,上海市推出《上海市推进BIM技术应用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分阶段、分步骤推进BIM技术试点和推广应用,到2016年底,基本形成满足BIM技术应用的配套政策、标准和市场环境,本市主要设计、施工、咨询服务和物业管理等单位普遍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2017年起,本市投资额1亿元以上或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政府投资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市重大工程,申报绿色建筑、市级和国家级优秀勘察设计、施工等奖项的工程,实现设计、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地区、前滩地区、黄浦江两岸等六大重点功能区域内的此类工程,全面应用BIM技术。到2017年,本市规模以上政府投资工程全部应用BIM技术,规模以上社会投资工程普遍应用BIM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2015年6月16日,住建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到2020年末,以下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
就建设单位而言,国内一些大的建设单位早已开始应用BIM,如SOHO、万达、绿地、万科等;在上海地区,BIM技术已成为投标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而在江浙地区的投标中, 越来越多的业主对BIM技术提出要求。而预制化的项目,BIM技术也必然是其核心技术之一。
就设计单位而言,几乎所有大的设计院或多或少的已经开始直接用BIM模型出图,而不再是CAD出图。
目前,BIM应用正在由以建模为主的“1.0时代”步入以业务应用为主的“2.0时代”。易军副部长在促进BIM技术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高层论坛发表讲话“谁掌握BIM,谁就赢得未来”。
二、BIM的价值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BIM划分为五大作用:
(一)可视化
可视化工具让我们能够快速的浏览和了解设计的意图,每一个构件和工作流程。可视化工具包括一些3D建模软件和BIM软件,他们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作为可视化的媒介。其他的工具如洞穴自动虚拟(CAVE)系统也提供了可视化的3D虚拟环境。可视化被认为是较低层次的应用,这是因为尽管它们能够改进设计,但是他们对优化设计方案,增加产出没有直接的、显著的影响。
(二)文件归档
文档工具有助于形成、组织和呈现多种形式的文档。它包括从模型合图纸中导出设计、施工和竣工文件,将产品和系统规范结合到模型中以进行设施管理,用3D激光扫描探测竣工或已建设施的情况。这一层次应用的成熟度超过了可视化应用,因为模型能够直接生成文档,并满足精确的设计施工要求。
(三)基于模型的分析
基于模型的分析是指利用BIM进行大量的模拟和研究,预测设施的情况,模拟设计和施工对建筑性能、结构的完整性、项目成本、能源消耗的影响,以及对其他项目生命周期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模拟分析。这些分析包括空间兼容性分析、结构分析、日照和能耗分析以及基于模型的预算分析。这些分析与其他类似工具的共同点就是利用模型的几何和属性信息进行性能分析。
(四)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结合了多种不同的分析并综合考虑各个参与方的利益。因此,综合分析能够提高效率,整合数据,减少信息交换产生的冗余。碰撞检查就是一种综合分析,因为它解决了不同系统、不同行业之间的碰撞。时间成本分析也是综合分析,它在同一平台上结合了多个建设管理任务。这些综合性的平台利用3D模型进行基于模型的预算和调度,使得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当工程量变化时,成本和进度也会随之变化。
(五)自动化和优化
这一层次的软件和硬件能够自动执行某些典型的设计和施工任务,提高了设计方、施工方和监管机构的工作效率。自动化和优化工具允许工厂预制构件和数控加工,促进优化设计方案,进行建筑规范和流通要求的检查。参数化建模和优化工具使得设计方能够快速地生成、分析多种设计方案,并能够精确地比较不同方案的性能和其他属性。为业主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设计方案,并能够帮助业主缩短设计审查时间。
通过这五大作用,我们一般认为可以达到以下七种效益:
1.沟通——提高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质量和频率。
2.成本——通过BIM带来更好的合作,详细的分析和项目解决方案以降低项目成本。
3.进度——通过BIM带来更好的协作过程,对解决方案快速达成共识,现场施工错误和返工的减少,以及更好的进度管理方法,缩短项目工期与不确定性。
4.设施性能——通过BIM提高项目的性能,例如采用能耗分析,客户满意度调查以及热舒适度的分析和管理等。
5.安全——通过施工模拟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模拟安全出口,安全设备,可能的灾害以及临时工程的位置,以降低项目建造和运营期间的风险。
6.项目交付——通过设计方,施工方和供应商之间更好的合作,实现更好的进度和任务执行管理,达到减少工程变更、订单改变、工程错误和遗漏,优化项目交付过程。
7.知识管理——整合公司或项目团队经验,将其作为以后项目的范例,以减少潜在的风险。
三、BIM技术在集团内应用的现状
在五局内部,率先应用BIM技术、目前应用最好的企业是局安装公司,司、广东公司等近两年亦大力推进了BIM技术应用。在项目层面,局安装公司的北京国贸三期和恒隆广场系列项目、广东公司的东莞国贸项目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相对于外部单位BIM应用的发展情况,再看我司的BIM应用水平,我们很焦虑:绝大多数人还不清楚“BIM是什么?”,少部分人在想“BIM怎么用?”,离“BIM怎么用好”还有较远的距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没想真应用,项目说得多做得少,敷衍应付的多。
2.人员意识差,有意愿主动了解学习BIM的人不多。
3.技术水平差,对软件的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4.应用能力差,建模型的多,用模型的少。
没想真应用。项目管理人员,特别是班子成员,对BIM不了解,也没有时间没有意愿去了解这个新事物,一方面,他们看不到BIM带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在现有的基础上就能干好工程,何必浪费人力物力去搞BIM。当公司强推BIM技术应用的时候,大多数项目是指定一两个人挂着BIM的名义,只说不做;有的项目是派一两个技术员建模,用于应付公司检查,也不管模型建的好坏;个别项目是将模型较为精确的建出来了,但是在应用上却摸不到方向。
人员意识差。很多同事认为拿同样多的钱,自己的日常工作已很难应付,何必要为这个“份外工作”费事?大家没有意识到BIM技术就像当初的CAD一样,已是一种趋势;没有意识到BIM应用本身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没有意识到BIM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一些工作并提升工作绩效。
技术水平差。通过这2年组织的几次内部培训,目前公司能用Revit软件建模的人大约有100人左右,但是人员对软件的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有的人仅能建一些用于投标的精确度不高的模型,仅有少部分人(应该不超过10人)可以建出较为精确的模型,至于可以做动画漫游、视频等的人员就更是屈指可数,但由于个人审美观的差异,也没有接受过美工方面的培训,做出来的动画视频的效果也很难让人满意;更有甚者,对看懂图纸也是个困难的事,那又如何能建立出正确的模型?对于审模工作,工作量不亚于建模,特别是现阶段模型普遍建立精度不高,问题较多,审模的时间往往超过建模时间,审模人员的水平也要求高于建模人员。
应用能力差。BIM模型到底有些什么用?该怎么用?不清楚,是如今项目绝大多数人的问题。一个项目BIM应用,应该从策划开始,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才能往目标努力去做。但是对于项目上而言,能做出这个策划的人可以说是没有的,完成某一项BIM工作需要几个人多久时间,项目经理或者总工也没有概念。这样当一个模型建完之后,项目人员通常是很迷茫的,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最后不了了之,使得之前建模的人力物力白白浪费,也无法体现出BIM的优势,这样项目人员就更加认为BIM就是浪费项目成本的噱头。
四、关于下一步的思考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究其根本,还得从制度和人两个方面来解决。
1.强势而踏实地推动公司已定的三年滚动发展计划。
2.所有项目均应根据三年滚动发展计划、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在项目策划中明确BIM技术应用的目标和具体举措(包括并不限于组织、培训、应用等)。
3.所有施工技术人员均应参与公司组织的相关培训和考核,并主动自学相关知识。应用类人员,如商务人员至少应掌握相关应用知识。
4.根据滚动计划和项目策划,由两级机构组织定期和不定期考核,奖优罚劣。对在此项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员工给予特别激励,对兼职开展此项工作且有明显绩效的员工给予日常补助。
BIM技术应用已是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对BIM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已是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希望全体同事能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加强自身学习、主动参与、合力推进,以保企业和自身不致落后于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