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1 书
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
1、教育学原理
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004年重印 建议这本
黄济、王策三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1996年重印
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004年重印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教育史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建议这本
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裴娣娜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建议这本
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建议这本
最后你需要一本综合讲义,好给你一个系统的概念好让你准备。还有注重往年考点,不要以为考过的就不会再出现了。
每年报的人还算不可,不多不少,但是明年学术型硕士要缩招10%,大概招32个左右,其中包括几个保送的,所以你自己衡量吧。
湖大的复试还算好,早上英语听力,差不多是四级水平。还有教育学专业课笔试。下午专业课面试,英语口试。一个是要给导师好印象,一个算是过场。
英语专业跨考,想对简单。
关于教育学考研该选哪所学校,众说纷纭,说法各异,但是总结起来大致分为三点: (一)考研学校的实力和氛围 如果想持续读书,从事研究工作,硕士研究生读完了,还想读博士,那么最好选择学习氛围与人文环境比较好的学校。同时应选择学位授予权完整的学校或研究机构,最好选择同时招收硕士和博士的导师。 设置教育学专业硕士点的院校中,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比较知名,尤其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 报考这些学校有一定的好处,除开考中之后能获得多种资源优势与品牌优势外,即使考研失利或面试失败,可以提前行动着手调剂,掌握先机;而且在调剂工作中,有不少非名牌的重点院校喜欢优先录取报这些学校未第的考生。 在对待考研名牌大学问题上,一般而言,名校教学资源丰富,学术氛围浓厚,前沿性的讲座比较多,这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树立良好的学术理念。如果自身的学习与应试能力比较强,我们建议大家不妨将名校作为考研首选;如果有些问题,最好是迂回策略,硕士先上名气不太大、竞争不太激烈的院校,再报考博士时可以再考虑这些院校。 (二)考研就业前景 一些单位在招聘时明显倾向于名校,一些单位在招聘时基本上只考虑名校,一些知名公司只在名校进行招聘路演。在很多情况下,名牌院校的背景无疑可以增加就业的砝码。如果客观评估自身实力,认为有那个希望,建议你不妨放手一搏。 目前,国内的一二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杭州、成都、南京等地一般比较受欢迎,尤其是北京与长三角。想要在什么地方工作,求发展,最好就报考那一带的学校。这样毕业后找工作也比较方便,用人单位受就业的传统观念、地理歧视与政策限制的影响,要么本能地倾向于来自大城市来的应聘者,要么希望要熟悉本地环境的毕业生。 (三)自身的知识水平 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考研考生们在报考学校时要想尽量缩短这个距离,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平时模拟水平,比较考研各院校的历年的专业成绩差异,然后确定考研学校。 如果你成绩一般,最好是放低身价报考一区中的一般学校或二三区的考研院校,待考博士时,再行努力。当然,相对而言,考研比高考要容易。一般而言,综合历届考研考生的经验,大家都会把目标锁定在比自己就读的本科院校更高一层次的学校。此外,还要提醒2013年的考研的考生们报考时还要适当考虑学校的文化和学风、个人的经济因素、贷款和在校兼职的可能性等,但无论如何,暑期结束前对报考院校应该有个大致的思路与想法,从而有利于后续的专业复习。 你可以根据以上三点进行选择,然后去两所学校的官网看看,哪个更适合你,如果还有疑惑的话,可以去勤思的网站上咨询一下,上面的老师都是实时在线的,而且专业性也不错,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求采纳
在此祝福每一位参加完高考的孩子都能被自己心仪的学校录取,投档以后学校招生办从这1.2倍中以分数和志愿为主参考学生档案中的其他信息,按计划内人数录取,不能用所谓的地域差异来抹杀每个人的努力高考录取分数线是一般指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全称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分数线,其录取的学生中最低分就是该校俗称的录取线。
本人坚信所有认真参加高考的学生的成绩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付出得来的。
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投档人数和计划招生人数划的一条本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各校的投档人数是根据各校在本省录取人数的1.2倍投档,每个人都曾付出自己的汗水和泪水
这几个大学同样都是省属高校
其中 湖北大学主要面向湖北省内的 如果本科也在湖大的话读研继续下去会比较好
民大面向的是中南地区 强项专业是新闻 教育学就不太清楚了
曲师是山东省内的二本
山师在山东的文科类型的高校里可以排到第四名 学校还是很不错的 师范类的也有竞争力 而且教育学在校本部
江苏大学就不太清楚了
您好!咋学考研APP帮助您!
教育学的选择题还是比较难考的,因为分值相差不大,很难拉开差距。而其他题型容易见考试等级划分的效果。题型多的试卷的考试难度会更大,因为复习的范围太大,复习压力就越大!
湖北大学711教育综合是学硕的考试科目,333教育综合是专硕的考试科目。一般来说专硕333考的比较基础一些,但是涵毅教育提醒333综合还需考察另外一门专业课,比如学科教学(语文)考察的是 901语文课程教学论,学科教(历史)考察的是 902历史学科教论,满分150分,考试时间3个小时。所以看你的学科基础。
涵毅教育为您列出湖北大学333 教育综合的参考书目:
1.《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中国教育史教程》,赵厚勰、陈竞蓉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外国教育史教程》,赵厚勰、李贤智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涵毅教育为您列出湖北大学711 教育学综合的参考书目: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张红霞,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2.《中国教育史教程》,赵厚勰、陈竞蓉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外国教育史教程》,赵厚勰、李贤智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5.《学与教的心理学》,刘启珍,杨黎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没有
湖北大学(Hubei University)简称湖大(HUBU) ,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窦金兰
关注
曹峥
19:00-20:00 19:00-20:00 04月09日 19:00-20:00
曹导的职场人AI研习社首发
AI启航
立即预约
19:50-22:00 19:50-22:00 04月09日 19:50-22:00
曹导AI研习社首发
数据分析师
崔立明
19:00-20:00 19:00-20:00 04月10日 19:00-20:00
AI如何搞定造价算量分析
一级造价工程师
安卓版
iPhone版
多个标签请以空格隔开!
1 书
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
1、教育学原理
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004年重印 建议这本
黄济、王策三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1996年重印
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004年重印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教育史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建议这本
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裴娣娜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建议这本
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建议这本
最后你需要一本综合讲义,好给你一个系统的概念好让你准备。还有注重往年考点,不要以为考过的就不会再出现了。
每年报的人还算不可,不多不少,但是明年学术型硕士要缩招10%,大概招32个左右,其中包括几个保送的,所以你自己衡量吧。
湖大的复试还算好,早上英语听力,差不多是四级水平。还有教育学专业课笔试。下午专业课面试,英语口试。一个是要给导师好印象,一个算是过场。
英语专业跨考,想对简单。
关于教育学考研该选哪所学校,众说纷纭,说法各异,但是总结起来大致分为三点: (一)考研学校的实力和氛围 如果想持续读书,从事研究工作,硕士研究生读完了,还想读博士,那么最好选择学习氛围与人文环境比较好的学校。同时应选择学位授予权完整的学校或研究机构,最好选择同时招收硕士和博士的导师。 设置教育学专业硕士点的院校中,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比较知名,尤其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 报考这些学校有一定的好处,除开考中之后能获得多种资源优势与品牌优势外,即使考研失利或面试失败,可以提前行动着手调剂,掌握先机;而且在调剂工作中,有不少非名牌的重点院校喜欢优先录取报这些学校未第的考生。 在对待考研名牌大学问题上,一般而言,名校教学资源丰富,学术氛围浓厚,前沿性的讲座比较多,这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树立良好的学术理念。如果自身的学习与应试能力比较强,我们建议大家不妨将名校作为考研首选;如果有些问题,最好是迂回策略,硕士先上名气不太大、竞争不太激烈的院校,再报考博士时可以再考虑这些院校。 (二)考研就业前景 一些单位在招聘时明显倾向于名校,一些单位在招聘时基本上只考虑名校,一些知名公司只在名校进行招聘路演。在很多情况下,名牌院校的背景无疑可以增加就业的砝码。如果客观评估自身实力,认为有那个希望,建议你不妨放手一搏。 目前,国内的一二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杭州、成都、南京等地一般比较受欢迎,尤其是北京与长三角。想要在什么地方工作,求发展,最好就报考那一带的学校。这样毕业后找工作也比较方便,用人单位受就业的传统观念、地理歧视与政策限制的影响,要么本能地倾向于来自大城市来的应聘者,要么希望要熟悉本地环境的毕业生。 (三)自身的知识水平 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考研考生们在报考学校时要想尽量缩短这个距离,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平时模拟水平,比较考研各院校的历年的专业成绩差异,然后确定考研学校。 如果你成绩一般,最好是放低身价报考一区中的一般学校或二三区的考研院校,待考博士时,再行努力。当然,相对而言,考研比高考要容易。一般而言,综合历届考研考生的经验,大家都会把目标锁定在比自己就读的本科院校更高一层次的学校。此外,还要提醒2013年的考研的考生们报考时还要适当考虑学校的文化和学风、个人的经济因素、贷款和在校兼职的可能性等,但无论如何,暑期结束前对报考院校应该有个大致的思路与想法,从而有利于后续的专业复习。 你可以根据以上三点进行选择,然后去两所学校的官网看看,哪个更适合你,如果还有疑惑的话,可以去勤思的网站上咨询一下,上面的老师都是实时在线的,而且专业性也不错,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求采纳
在此祝福每一位参加完高考的孩子都能被自己心仪的学校录取,投档以后学校招生办从这1.2倍中以分数和志愿为主参考学生档案中的其他信息,按计划内人数录取,不能用所谓的地域差异来抹杀每个人的努力高考录取分数线是一般指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全称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分数线,其录取的学生中最低分就是该校俗称的录取线。
本人坚信所有认真参加高考的学生的成绩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付出得来的。
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投档人数和计划招生人数划的一条本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各校的投档人数是根据各校在本省录取人数的1.2倍投档,每个人都曾付出自己的汗水和泪水
这几个大学同样都是省属高校
其中 湖北大学主要面向湖北省内的 如果本科也在湖大的话读研继续下去会比较好
民大面向的是中南地区 强项专业是新闻 教育学就不太清楚了
曲师是山东省内的二本
山师在山东的文科类型的高校里可以排到第四名 学校还是很不错的 师范类的也有竞争力 而且教育学在校本部
江苏大学就不太清楚了
您好!咋学考研APP帮助您!
教育学的选择题还是比较难考的,因为分值相差不大,很难拉开差距。而其他题型容易见考试等级划分的效果。题型多的试卷的考试难度会更大,因为复习的范围太大,复习压力就越大!
湖北大学711教育综合是学硕的考试科目,333教育综合是专硕的考试科目。一般来说专硕333考的比较基础一些,但是涵毅教育提醒333综合还需考察另外一门专业课,比如学科教学(语文)考察的是 901语文课程教学论,学科教(历史)考察的是 902历史学科教论,满分150分,考试时间3个小时。所以看你的学科基础。
涵毅教育为您列出湖北大学333 教育综合的参考书目:
1.《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中国教育史教程》,赵厚勰、陈竞蓉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外国教育史教程》,赵厚勰、李贤智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涵毅教育为您列出湖北大学711 教育学综合的参考书目: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张红霞,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2.《中国教育史教程》,赵厚勰、陈竞蓉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外国教育史教程》,赵厚勰、李贤智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5.《学与教的心理学》,刘启珍,杨黎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没有
湖北大学(Hubei University)简称湖大(HUBU) ,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