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心理学现象有哪些?
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4、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歪曲的知觉。
7、绝对感受性: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8、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9、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量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10、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1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2)注意的广度: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注意的对象的数量的多少。
(3)注意的稳定性:我们的注意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4)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5)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和要求,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
12、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3)保持:是实际过的食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4)遗忘:对实际过的事物不能回忆或是错误的回忆。
(5)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是最好答案的思维。
(2)辐射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多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3)创造性思维:以新意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4)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5)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6)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14、迁移: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新问题产生的影响。
(1)正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2)负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15、想象:是对头脑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16、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
(1)心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的反应。
17、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是情绪的感受方面)
(1)道德感: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2)理智感: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包括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欣赏和体验。
18、意志: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1)双趋冲突: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二个动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其中的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这就是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威胁性的目标同时出现,使个体对这两个目标均产生逃避动机,但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这种选择时的心理冲突称之为双避冲突。“前遇大河,后有追兵”正是这种处境的表现。
(3)趋避冲突: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二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所谓“想吃鱼又怕鱼刺”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
一米阳光
关注
安卓版
iPhone版
多个标签请以空格隔开!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4、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歪曲的知觉。
7、绝对感受性: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8、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9、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量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10、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1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2)注意的广度: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注意的对象的数量的多少。
(3)注意的稳定性:我们的注意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4)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5)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和要求,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
12、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3)保持:是实际过的食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4)遗忘:对实际过的事物不能回忆或是错误的回忆。
(5)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是最好答案的思维。
(2)辐射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多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3)创造性思维:以新意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4)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5)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6)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14、迁移: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新问题产生的影响。
(1)正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2)负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15、想象:是对头脑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16、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
(1)心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的反应。
17、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是情绪的感受方面)
(1)道德感: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2)理智感: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包括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欣赏和体验。
18、意志: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1)双趋冲突: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二个动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其中的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这就是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威胁性的目标同时出现,使个体对这两个目标均产生逃避动机,但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这种选择时的心理冲突称之为双避冲突。“前遇大河,后有追兵”正是这种处境的表现。
(3)趋避冲突: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二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所谓“想吃鱼又怕鱼刺”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