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共15道题,每道题3.0分。)

1、教师讲授课文《我的母亲》时,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描写亲情的作品,下列适合的是:(  )

正确答案:B

解析:《最后一课》深刻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操;《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喜剧,表达了纯洁无私的友谊和爱情必将战胜冷酷自私的贪欲本性的基本思想;《百合花》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秋天的怀念》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对母亲离去深深的怀念。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拟向学生推荐一部以“人力车夫”为题材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下列适合的是:(   )

正确答案:D

解析:《围城》的主人公是方鸿渐,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形象;《子夜》的主人公吴荪甫,他是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形象;《家》描述成都高家公馆的大家族,主人公是觉慧、觉民、觉新,是一些或激进或软弱的青年形象;《薄奠》刻画一人力车夫形象。

3、教师讲解“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中“而”的用法,再举出“而”和其意 义完全相同的一句,下列适合的是: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中“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中的“而”表示转折,意为“但是”。A选项“夺而杀尉”的“而”表示承接,可译为“就”;B选项“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中的“而”表并列,可译为“并且”;C项中的“而”表转折,可译为“然而”“但是”;D选项“学而时习之”的“而”表递进,可译为“然后”。

4、在“典故之趣”的文字小组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归类整理源于我国古代文人轶事的典故,下列不适合的是:( )

正确答案:A

解析:A选项“闻鸡起舞”对应的典故人物是祖逖,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C选项“程门立雪”对应的典故人物是杨时,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D选项”咏絮之才“对应的典故人物是谢道韫yùn,形容女子特别有才华,富有智慧;B选项“兰亭雅聚”讲述的是王羲之一行人在兰亭集会的情景。

5、在“汉字书法”的活动课中,学生问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中字体中最先产生的字体,教师正确的回答是

正确答案:D

解析: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行书是介于草书与楷体之间的一种书体,自汉代以来一直风行于世;隶书首创于秦,到汉代发展起来。楷书脱化于隶书和章草,孕育于汉代,始于三国,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唐代是鼎盛时期。

6、诗歌创作中,诗人往往以“梅”为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教师让学生举出例句,下列例句中不适合的是:(   )

正确答案:C

解析:A选项出自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是写梅花的诗句;B选项出自陆游《卜算子·咏梅》,是写梅花的诗句;C选项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描写的是菊花;D选项出自王冕的《墨梅》,是写梅花的诗句。

7、在“读名著•写对联一一我读雨果的《悲惨世界》 ”的综合性求学生用一副对联概括主人公的结局,下列合适的是:(   )

正确答案:B

解析:《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一条面包救济外甥而坐牢十九年,原本只判五年徒刑,但由于他不信任法律,屡屡越狱以致罪刑加重。假释后他受神父启发,隐姓埋名,开办工厂,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后来冉·阿让被沙威认出,不得已又开始逃亡的生活。在逃亡中,冉·阿让收养的义女爱上了一个革命青年,而他也因救助这个青年被卷入战争。之后发生的事情使冉·阿让感动了沙威,最终,沙威羞愧自杀,而冉·阿让在女儿有了好的归宿之后也死在了女儿的怀中。A项中说“几十载自由人生”是不符合小说内容的,冉·阿让出狱后的生活也是漂泊动荡的;C项中说。黑暗灵魂是不对的,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在后期有着高尚的灵魂和一颗勇于救赎的心;D项是评价《悲惨世界》整本小说的,并非评价主人公结局。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8、教师教学《中国石拱桥》后,选择了一道课后练习题作为作业:“中国石拱桥体特点是什么?试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对教师选用此题的目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练习题主要是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让学生理解文章说明事物的方法,并没有体现文章的结构。因此,A项不符合该教师的目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9、语文教师板书的书写会给学生书写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板书除了要条理清晰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 )

正确答案:C

解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板书设计要遵循概括性、条理性、规范性、针对性和启发性原则,并且要做到知识内容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展现全面、有重点,为追求创新效果可图文并茂地进行设计。题干要求选择能够对学生的书写习惯养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的选项,A.B.D三个选项都是针对板书的内容的要求,只有C选项的“规范工整”是对于板书书写的要求。故选C。

10、教师在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形成性评价”这一内容时,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产生了分歧,下列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适合的是:( )

正确答案:B

解析: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因此,A项错误。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因此,C项错误。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在评价方式上,应该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因此D项错误。语文形成性评价应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在教学中将口头提问与书面测验相结合,并运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方式进行评价。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1、阅读《背影》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教师:现在我们来研习课文中最感人的细节描写:从描写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了橘子的文字中,大家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展开分析、思考。同学1:很感人。教师:有想法,可不可以再细致深入一些呢?同学2:细节描写在传送人的内心情感上有突出的作用。教师:深入多了,能不能在文章语言文学的运用上再细致一些呢?同学3:老师,您看,朱自清的爸爸“穿过铁道”,这是违反交通规则,多危险啊!教师:这位同学看到与大家迥异的方面,他所陈述的事实,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发现,表明他阅读非常细致。那么,怎么看待他所提出的问题呢?我们学习《背影》。通过文字来体验如何表达情感,至于父亲穿过铁道的行为得当与否,也许有其讨论的价值,却与我们的目标不一致,但是请大家关注,这位同学评价说“多危险啊”,强调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去为儿子买橘子,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父亲的舐犊情深。全体学生:(鼓掌)是啊!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断>的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A

解析:据题干可知:教学过程中没提到散文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肯定,教师在本教学过程中没有组织小组学习,故B、C、D错误。针对学生“老师,您看,来朱自清的爸爸“穿过轶道”,这是违反交通规则,多危险啊!”的理解,老师没有给予简单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12、在校内教研传统研究课与课例研究课并存,阅读下面表格,按要求回答问题。对于表格中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D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传统研究课关注的是教师“教”的教学行为,以教师为重点;课例研究课关注师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更关注学生“学”的学习状态,故是以学生为重点,据此,D项说法错误,当选。

13、阅读某位老师的《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按要求答题。【教学目标】通过朗读,体味词的韵律美。过渡语:有人说,诗歌是凝固的音乐,特别适合朗读。初读:要求读得准确流畅。学生自由朗读。学生朗读展示。教师评价:从朗读的流利、读音的准确方面予以评价。全班齐声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适当。再读:要求读准节奏的重音。老师用PPT展示《沁园春·雪》的朗读节奏和重音的说明供学生参考。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评价:从朗读的节奏适当和重音的处理两方面评价。听名家朗读的音频,进一步体味《沁园春·雪》的韵律美。对上述教学设计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D

解析:过渡语只是强调了诗歌适合朗读,没有体现朗读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两次自由朗读,一次听名家朗读,朗读时间并不多;教师让学生的两次自由朗读,是为了学生掌握音韵,把握节奏,并非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的天性,故A、B、C错误;从初次到再次朗读,从流利、准确到节奏、重音,层层深入,故D项正确。

14、教学插图的使用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讲授《隆中对》时,为了让学生对当时群雄割据的时局有深入的理解,引入了下面的“三国鼎立形势图”。对于教师这样做的意图,下列说法不合适的是(  )。

正确答案:D

解析:《隆中对》主要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针对刘备的问题,为其分析天下时局,并确定了战略方针,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据此可知B、C项正确。A项,《隆中对》作为一篇文言文,课文内容较为枯燥、抽象,教师引入“三国鼎立形式图”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故A项正确。“三国鼎立形势图”中的局势不能被称为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是当时时局的前景,而当时并没有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故D项说法错误,当选。

15、下面是教师在教学《曹刿论战》的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新闻播报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鲁国电视台。现在为您播送本台今天的电视节目安排。首先您看到的是新闻播报,敬请关注举世瞩目的长勺之战的战况。之后是我台的跟踪报道——电视剧《曹刿论战》的拍摄过程。下面请看详细内容:1、播放“一鼓作气”的视频故事。2、新闻播报(请同学模仿主持人将自己写的“长勺之战”的新闻简讯进行播报,教师随机评价。)二、导演说戏(一)、角色定位1、这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曹刿和鲁庄公,你最欣赏谁?为什么?用“我欣赏……,因为……,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说原因。 (1)学生小组交流。(2)学生发言。(3)教师评价、总结。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形成板书:曹刿活动      曹刿性格请求入见      爱国热情  论何以战      政治远见从战指挥      军事才能论何以胜      谋略过人对上述教学过程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B

解析:本次教学过程属于《曹刿论战》的第二个阶段:长勺之战。在长勺之战中曹刿论述了自己对战争的认识,其中“一鼓作气”是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播放“一鼓作气”的故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故B选项说法错误。

二、案例分析题(共3道题,共40分)

1、(1)评析“环节一”中PPT1展示《山海经》一书的作用是什么?

(1)评析“环节一”中PPT1展示《山海经》一书的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解析:1、通过多媒体呈现山海经的图片,增加学习内容的新颖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通过采用PPT多媒体教学,能够让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图文并茂,易于学生接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寄教于乐,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请从第4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2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请从第4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2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正确答案:

解析:第四段“愁怅”的“愁”改为“惆”,“延着”的“延”改为“沿”。第二段“她帮助了一个与她刚闹过矛盾的同学,对她说着关切的话语”改为“她帮助了一个与她刚闹过矛盾的我,她对我说着关切的话语”

三、教学设计题(共3道题,共65分)

1、从“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或“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角度,写出你对《活板》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从“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或“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角度,写出你对《活板》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主要内容在说明活字印刷的古代技术。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印刷发展中的一个飞跃。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庆历间,中国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体现了中国的创新精神和成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体会古代智慧的伟大。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播放活字印刷的流程视频或者图片,吸引学生注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让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内容,概括文章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