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当然是中药咯,执业西药药师能做的工作,执业中药药师都可以做。无论药店是否经营中药,中药师都可以就职或挂证,但有中药的药店,必须配备执业中药师,只有执业(西)药师是不行的。
浅论中西医差异90401201 陈萌(04级临床八年制二班电话:8帮考网3887)摘要:当前中西文化比较的文化热不仅为中西医学间的对话提供了难得的学术氛围和可借鉴的成果,而且使中西医结合走到更重要的地位上来。中西医的主要区别在于学科起源、自然观、科学方法结构论、诊疗技术、概念语言等方面的不同关键词:中西医差异、 学科起源、自然观、科学方法结构论、诊疗技术、概念语言0 引言在我国,自西方文化大规模传入以来,民族传统文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裂变和震荡,余波至今未息。围绕中西文化的特质、优劣,传统文化的出路和改造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人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讨论,在近代,“五四“前后,许多民族精英殚精竭虑,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果实。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共和国成立后一度沉寂了的东西文化比较研究重新唤起了学者们的热情。根据目前的势头判断,用比较的方法深刻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分析西方文化,将是一个际会风云、令人瞩目的学术领域,将为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建产生积极影响。中医学属三大”国粹“之一,本身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西医学则根植于西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闭, 极端的君主专制,及中国人民和学者的杰出智慧和勤劳,为中医的独立发展和繁荣昌盛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正是这样特殊的环境,为中国医学提供了一条与西方医学完全不同的道路。在鸦片战争后,虽然西方用炮灰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但中医此时已经有了自己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方法, 足以抵御西流的侵蚀。 所以,在中国从基础研究之物理学、化学乃至民生实业之工业、农业纷纷为西方所同化或浸染时,中医却能保持其独立的姿态生存下来,这首先在保持民族独立性上就应当说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在世界后工业化潮流以来,人们开始反观文化,反思西方哲学赖以生存的理性主义, 这时,中国哲学的魅力再一次彰显出来,中国哲学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 医学领域,中医则越来越受世人瞩目, 虽然许多理论无法为西医解释,但事实却证明,很多西医无法解决的问题,中医却能游刃有余,取得令人瞩目的神奇疗效。 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学科背景,而目的又同时指向人类健康状况的改造,两者的比较就显得格外有趣而意义重大。本文将对中西医差别作一简要对比,因为中西医比较是一门意义深远而博大精深的学问,在这里不可能对其囊括,叙述错误和不及之处请老师指正。 1、 中医与西医学科起源不同在引言中已经反复指出中医和西医的起源背景不同,而正是这一不同,促使中西医走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也才有了两者以后的诸多不同之处。简言之,西医起源和发展于科学技术的分析时代,也就是为了深入研究事物,把事物分析成为其组成部分,一个一个认识,这有好处,便于认识;但也有坏处,把本来整体的东西分割了。西医的毛病也在于此。中医中药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其起源可上溯原始社会。中国的先民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分受到刺激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的治疗方法,并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可见,西医起源于逻辑,而中医更多起源于人们医疗和解毒的实用过程中。而这也导致了两者在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实验方法不同。 2、科学方法结构论不同中医实用性的实验忽略了临床与实验的自然分工:临床以实用为主,实验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以尝试和经验为主的中医不注重实验的受控性,从而影响了中医实验的说服力。在思想基础上,中医人尊物卑的思想固然妨碍了动物实验的开展,但即使是"人禽(畜)一理"的思想也无法对动物实验做出较具科学性的说明和指导。因此,在动物实验上,中、西医古代动物实验有了两种不同的前途:西医形成高度发达的动物实验科学,而中医在几千年间动物实验一直是零星的、简单的,没有呈现逐步进展的趋势。中医动物实验的优势基本上没有得到展示和发挥,故其存在价值不高。而西医古代实验发挥了基础研究的特长,不断为临床提供新的理论解释,故其存在、发展得到承认和重视。中医古代动物实验的另一特点是主要用于证实已知,往往是已经了解了药物的临床功用后,"恐不信,以鸡试之","何以验之,曰:请试以鸡犬。"所以生命力十分微弱。西医古代动物实验则专重于研究新事物,以其新来求得有用,以其有用而产生勃勃生机。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医古代对动物实验的认识上的缺陷是阻碍其自身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另一方面讲,西方医学起源于18世纪自然科学和理化技术的发展,注重实验和对人体的无限细分,甚至到达细胞、亚细胞与分子水平。从本质上说,这种方法是机械的,而非有机的;是局限的,而非整体的。中医虽然不注重动物实验,但对人体的动态变化和情志活动有深入的理论研究。这便是西医的还原论与中医的整体论之争。 3、自然观不同中西医在经验和实验严重不断发展成熟,其标志之一就在于各自自然观的形成,可以说,到这里,就决定了两者走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医是整体论的观点。中医基础是《内经》。《内经》强调:“天人合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突出地强调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有一种共生的关系。这种“整体观念”构成了中医“人与自然”观的核心。这里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指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人体割裂起来看待,人的脏腑、气血和经络各有不同的功能而又互相关联。从医生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人是一个“天然人”或“自然人”,是呈现在医生面前的一个自然研究对象。“自然人”内部结构和功能十分复杂,但它们在“自然法则”的指导下分工协作,井井有条。其二是指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人类的繁衍和生存是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和机体进行自我更新的结果。作为人类目前唯一的家园,地球与人类的关系是最直接最密切的。地表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条件,对人体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人类必须适应和顺应自然界的地理、环境、季节与气候,必须和自然融为一体,才能正常地生活和繁衍。这两个层面集中地反映了中医“人与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它广泛体现在中医的病因、病机和理法方药诸方面,并由此产生了辨证施治的一个重要原则: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与之相比,西医是还原论观点。西医学是在西方哲学及科学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按照西方的主导观点,任何生物学问题是必须在物理化学的层次加以阐明才算是得到根本解释的,也就是必须还原为物理化学问题。这种观点可称为还原论。而根据这种观点,整体由局部组成,高级运动由低级运动组成,可一直追溯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因此,自然就会重局部而轻整体,重分析而轻综合,重微细结构而轻相互关联。文艺复兴后,西方从教会的影响下解放出来,并导致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语言的科学理论。由于力学和物理学的巨大成功,仿佛任何科学问题都可以还原为物理问题而得到解释,还原论就是如此产生的。热力学可以还原为统计力学,电磁现象可以还原为带电粒子的运动,化学可以还原为原子物理学,典型的化学现象可以用原子的属性来加以解释。那么,生物学的问题似乎也就必须还原为物理化学问题而得到阐明才能够令人满意。西医特别强调“对症治疗”,实际上就是还原论的一种体现。4、诊疗手段不同中西医基础不同,在内就表现为哲学思想和自然观不同,在外则表现为诊疗技术不同。《内经》十分强调人要适应自然,“应之则平,不应则病”。这里隐含着祖国医学诊疗的两个原则: 第一,人要适应自然,同自然保持整体相连的顺应关系。 第二,人要主动地适应自然,未雨绸缪能使机体有充足的应变期。精神的主导作用在这里就表现得十分突出。首先,它是一个心智问题,主观意志引导人去做该做的事,从而使人体事先、提前或循序渐进调整到理想状态。其次,它是一个情志问题,适宜的情志使机体处于完好状态,能以不变应万变,尽管这个过程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所以,在诊断上,中医习惯于从环境和人体的关系上寻找病因,所以望闻问切中的望闻问是最重要的,而切则放在最后。因为通过望闻问可以体察出人体与环境的异动,从而找到病因,而切则是看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回应。 在治疗上,中医很早就明确提出了司七情和神、魂、魄、意、志等活动的五神脏精神情志活动,并从多种致病因素着眼应用调理气机的方法达到治病的目的,这显然得益于中医的“人与自然”观。值得注意的是,情志因素在中医体系中不是单纯指人的感情状态(很多人误以为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它包括的范围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思维活动和潜意识等。思虑过度而积劳成疾是中医常见的病因之一,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西医则较强调用现代化的理疗手段,如医学影像、医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及检验技术、免疫学及检验技术、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病理学及检验技术、临床基础检验学、血液医学及血液学检验等方面对病人的各方面理化特性加以定量的描述和剖析,进而找出病因。在治疗上,强调清除病灶,杜绝传染,制止蔓延。 不同诊断方法的最本质区别在于着眼点不同。 中医重在人体与环境的关系,而西医重在病本身。 中医中很少辩症,而西医则强调对症治疗。但在近几年,由于受西医潮流的影响,有些观点认为:中医应当加强临床成果转化,甚至认为目前的中医临床实践所应用的诊疗技术没有攻克一批对中医现代化发展带动性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关键技术及其配套集成技术,影响了中医学术的创新和发展, 影响了中医优势和特色的发挥, 影响中医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影响了中医在中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中作用的发挥。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 我国中医确实应当加强中医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加强古方和传统诊疗技术的整理工作,加强中医诊疗技术行业认可和推广,但从另一方面讲,我认为相比西医的诊疗技术,中医诊疗技术的优势正在于其成本低,易操作,尤其是在贫困地区的推广性强。 看一种诊疗技术是否可取,应当看其可推广性和有效性,而不应一昧向国际靠拢,追求高技术含量,高成本。总之,两种诊断手段应当是各有千秋的。 中医好在防,在慢性病和制止病灶扩张方面也有好的疗效。而西医在清除病灶方面的见效比中医快而且效果较好。 5、 概念语言不同任何一门学科在发展的成熟时,都是以其特有的行业内语汇为基础的。最后,我想通过对中西医语言的剖析,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中西医差别。简言之,西医以物理化学为基础的逻辑语言为基础。而中医以“易”为基础。 中国古代对这样两种语言的不同有一较明显的区别和阐述:那就是“名”和“道”的区分。“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当人们面对事物时,他首先描述此与彼之间静止存在的区别,此所谓“名之”。而当他描述相关的情绪感受时,则用比喻,象形的方式喻见内心的评判,则谓“道之”。例如“娓娓道来”,“名状道物”等。但遗憾的是,古学者自此而后,更注意“道之”的发挥。“名之”被冷落了。中医理论概念的模糊和承接的艰难自此留下了“伏因”。形容词就这样在人们面对事物时,对人类被动情绪的描摹和分辩来区别和认识有关事物的某些内容。所以中医的语言常常是以形容词为核心的,描述的是一种感觉。这样的“感知能力”也同样存在于使用形容词的东方学术以及艺术语言之中,他们详细记录着它的存在,并力图使其日益精确。每一次的“形容”都似乎是人类对“事物”以“情绪”为测量仪而进行的认知活动的证明。而整个学术发展史则象以“情绪”和“事物的生动性”为依据的对自然及外在事物的一次分类认知过程。 与之相反的是自然科技语言,在主谓宾结构的句子中,形容词是修饰名词的,它的存在使语句“生动”,而没有它仍可使句子在逻辑上完整存在,复杂的科技用语中,强调逻辑严密的名词概念和步骤清晰的“动作方程”,因而简洁明了的语言环境是它的需要。常常需要假设一些更单纯的语言背景。因此修饰性的形容词逐渐被拒绝。一同被拒绝的是语句的“生动”,自然科技时常认为在人类认知之中,对“生动性”的认识不是必需的。 这就是西医与中医语言的差别之处。中医学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其中涌现许多学识渊博的医家。他们都通晓“易学”、“阴阳五行学”、“五运六气学“等。这是一个与中医基础理论息息相关的概念和语言体系,而此体系同自然科学语言近百年来针芒相向、艰于会通。西方科技的传播过程中对中医的现代研究得到较广泛的开展,但结论却总是对其理论的解释和对其治疗的“求证”。自然科学语言在对中医学深层理论的演绎中始终力不从心,二者的对话有如隔膜,然而在一名老中医和他的弟子之间的交流,却没有任何“隔膜”。在他们共同的视线中,“肾水”和“脾土”如同牛羊和青草一样形象鲜明。这也许提示现代学者须先退后一步,首先要描述有关传统医学中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角度,即构架理论的语言概念和描述对象的问题。并力图中医学基本的研究立场才能相互理解和沟通。6、结语中西医学汇通学派的历史悲剧,近代中西医学论争的不愉快回忆和试图消灭中医的逆流,乃至把中西医结合当作我国医学发展的唯一方向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近、现代中医发展中历历在目的事实告诉人们:中西医学体系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忽视这些差异,人为地以一方取代另一方,或强拉硬扯地去融合,结局必然是悲剧性。中西医学比较的目的不是武断地评判它们的是与非、功与过,不是简单地论证谁优谁劣,谁胜谁负;更不能凭主观情感之好恶,有意无意拔高或贬抑某一对象,或出于“古已有之“的陈腐信念而专意发现我们的”世界第一“,争所谓发明权,而是通过沟通相互理解,从而为人类健康谋求一份更坚实的保障。从事比较研究时,可比性和客观性始终是两大原则。另一方面,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在叙述中西医的差别时,我们可以意外地发现,中西医这两门看似迥异的学问原来有如此之多的可以沟通的地方。对中西医的差异比较的另一个侧面作用是它使我们意外地看到了在中医和西医各自体系内都看不到的这两门医学的相对优势和相对不足。当代美国数学家哥德尔的研究表明:每个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间存在自我相关性,自然和社会中的环节系统都是有层次的,身处一定系统层次之中的个体,不可能对该系统的一切性质和特征(尤其是总体或带根本性的物质)获得完全清晰的认识,只有跳出原来系统到另一个更高层上,才可望解决原有系统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是某些重大疑团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了识破中国传统医学和西医学的“真面目”,除分别可以从中西医学本身进行科学的考察外,还需要寻找一个宏观,全新的视角,通过与别的异质医学体系的比较来达到,而这,应当是中西医学比较在医学之外的更为深远和广泛的意义。
首先,我要告诉你,学医真的真的很辛苦,而且想学好的话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因为我就是一名中医学生。现在中医药大学安排的课程是这样的,你不光要学中医基础课,比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还要学中医经典课,比如: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温病;还要学中医专业课,比如: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儿科,耳鼻喉科,眼科,骨伤科等;还要学西医学基础课,比如:生理,病理,解剖,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免疫微生物等;还有西医内科,西医外科。其他的还包括大学公共课如英语,历史,毛概,马哲等。所以相比较其他专业而言,课程量多,记忆量大,不容易学。至于西医的课程也不比中医少,所以如果决定了要学医,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其次,如果你不是对中医非常非常感兴趣,建议你还是选择西医,因为中医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学生走出校门后都转行了,相对而言学西医的就要好一些。而且中医目前的发展虽然比前些年好了,但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理论技术创新方面依然有很多不足。再加上现在发展的趋势使纯中医越来越少,凡是中医都要懂西医的知识,而反过来西医则不然。这是从就业来看西医比中医好。不过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本科生要进市里的医院很难,大医院更难,所以一般都要考研考博,当然不论什么职业,做出来了,都好。 再次,假如你是自学,那么先从基础看起,中医要看经典书籍,如果还能找到师傅就更好,积累临床经验也是十分重要的。至于西医,还是需要理化生物知识的,这也是基础,有助于理解人体机能和用药等方面。假如你是想报考大学医类专业,据我所知,西医专业一般都招理科生,中医文理兼收,但偏重招理科的。 就这么多了,希望可以帮到你~~~
首先我们从中西药难易程度来分析。其实无论考中药还是西药,都挺不容易的。如果你0基础,那肯定是考中药,有化学基础的话,可以考西药。所谓基础,主要在有机化学,起码你要知道苯环是怎么画出来的,再高级点能分得清吡啶哌啶哌嗪,认得出那堆羟基羧基肟基乙烯基,否则没法考。接着从薪资和前景来分析。根据最近的社会统计,目前全国执业药师平均工资为5090元,执业中药师平均薪酬为5330元,较高于执业西药师。但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长期来看的话,执业西药师前景也许会更广阔一些。不仅是因为目前市场上西药的份额大,而且在很多较高端的药物中,化药占绝大多数,处方药还是以化药为主,药店需要化药的执业药师自然就更有用。中药和西药,该如何选择?考证是一件关系个人职业前途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不能十分肯定地告诉你考中药一定比西药好,或者考西药一定比中药好。小编更建议你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找到合适自己的定位。大家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参考下面几点。首先,根据你喜欢的工作方向来报考。执业中药师的可用范围更广一些,药店有中药师证,可以经营中药、西药、中成药,而西药师证只能经营西药。如果你根本就觉得中医中药不感兴趣,那我们认为你其实没有必要去考中药,专注西药对你来说未尝不是好事。其次,根据你自身的专业来报考。比如你是西药学专业的,那你复习西药师的科目肯定更容易一些,这样能更有利于快速通过考试,拿到执业药师证。最后,看你自身的工作需要。如果你在西药企业上班,那你去考中药师恐怕就不太适宜了。当然,也有不少考生拿下了双证,这不失为一个接近完美的做法,也许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机会。
主干课程: 无机及分析、有机化学、微生物基础、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剂学、制药过程原理及设备、微生物制药工艺及反应器、化学制药工艺及反应器、化学实验技术、微生物学基本操作、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药物合成反应技术与方法等。就业升学前景: 我国制药行业主要以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为主,生化制药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人才需求旺盛。该专业毕业生可在药品生产企业、医药公司、保健品、食品、酿造、农药、化工、轻工、环保部门及卫生检验、药品检验、药品营销等其它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和部门工作;也可升入制药工艺、化工工艺、生物技术等本科专业继续深造。化学制药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掌握化学制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具有从事药品制剂、原料药生产,药品的分析化验及药品质量管理实践技能,并能依法从事药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中级技术人才。就业岗位 面向化工制药行业,从事技术操作、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教学实践环节包括专业实习、实践、课程作业或练习、课程论文或设计、上机操作、实验、参观、调查、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 可以申请药剂师!如下步骤!但是我感觉你药剂师没有去制药好啊! 1.药剂师 药剂师主要在医院药房,医药公司,零售药店,政府部门里工作。 其工作职责包括:在药房工作的药剂师主要按照处方为前来抓药的顾客配药,并且向顾客说明如何服用等相关事项。 工作内容 1、指导和参加药品调配工作;2、负责药品检验鉴定和药检仪器的使用保养,保证药品质量符合药典规定;3、配合临床研究,制作新药及中草药提纯;4、检查毒、麻、限、剧、贵重药品和其他药品的使用、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处理,并向上级报告;5、按照处方为顾客配药,并且向顾客说明如何服用等相关事项;6、回答病人和其他专业医务人员的咨询;7、从事研究、开发并参与医药产品的生产制作,负责新药产品的医效实验,对新药进行生产质量监控等一系列工作[1]。 在制药厂工作的药剂师从事研究,开发,并参与医药产品的生产制作,负责新药产品的医效实验,对新药进行生产质量监控等一系列工作。 申请条件 申请参加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具备的条件:具有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含中专)学历,并有一定的专业工作实践经历。报考条件中的相关专业是指:相关专业指化学专业、医学专业、生物学专业。报考条件中对专业工作年限的具体规定:对中专学历的人员要求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七年;对大专学历的人员要求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五年;对本科学历的人员要求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三年;对第二学士学历、研究生班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的人员要求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一年;取得博士学历的人员可直接申请参加考试。 药剂师是在医疗机构中,根据医师处方进行药物配置和分发,并辅助医师合理用药的人员。由于在我国有中西医之分,药剂师也被分为西医药剂师和中医药剂师。 在医院人员编制中,药剂人员占医院各类人员总人数的8%。药剂人员,包括中药、西药、药检等方面人员。其技术职称为: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管药师
一般来说,中医见效慢,但药到病除。西医就见效快啦!
最靠谱的方法就是“上学”。当然可以自学,但是自学想对来说难度较大。当你要上岗工作的时候肯定更要资格证,肯定需要通过考试来考取资格证,自学的话考虑的就多了。如果是在学校的话,学校会帮你办很多事。 这是一些资料: 申请参加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具备的条件:具有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含中专)学历,并有一定的专业工作实践经历。 报考条件中的相关专业是指:相关专业指化学专业、医学专业、生物学专业。 报考条件中对专业工作年限的具体规定: 对中专学历的人员要求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七年; 对大专学历的人员要求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五年; 对本科学历的人员要求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三年; 对第二学士学历、研究生班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的人员要求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一年;取得博士学历的人员可直接申请参加考试。 药剂师是在医疗机构中,根据医师处方进行药物配置和分发,并辅助医师合理用药的人员。由于在我国有中西医之分,药剂师也被分为西医药剂师和中医药剂师。 在医院人员编制中,药剂人员占医院各类人员总人数的8%。药剂人员,包括中药、西药、药检等方面人员。其技术职称为: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管药师和药师。 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10月中旬,考试分4个半天进行,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均为两个半小时。原则上只在省会城市设立考点。 从上考虑,还是需要进入对应的学校进行学习才可最后通过资格证的考试。 自学的话有成人自考大专,本科,好像是考完以后就能考医师证了 这是网上列出的自学内容: 药学不是很好学的。先学好化学吧,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化学学完了还有很多专业课最主要的有: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包括生物药剂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基础药理和临床药理)、药物分析(包括波谱分析)、药事管理和法规、药用植物学、生药学、。。。想真正学好这些专业课还必须学好一些相关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高等数学、生物统计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最后,我的建议是:去学校。
黄灿桦
关注
张瑜
15:00-15:38 15:00-15:38
执业药师-中药综-第2讲
执业药师
立即预约
20:00-20:35 20:00-20:35
执业药师-中药综-第3讲
郝梦蓓
10:00-10:23 10:00-10:23
执业药师-药综-第1讲
安卓版
iPhone版
多个标签请以空格隔开!
当然是中药咯,执业西药药师能做的工作,执业中药药师都可以做。无论药店是否经营中药,中药师都可以就职或挂证,但有中药的药店,必须配备执业中药师,只有执业(西)药师是不行的。
浅论中西医差异
90401201 陈萌
(04级临床八年制二班电话:8帮考网3887)
摘要:当前中西文化比较的文化热不仅为中西医学间的对话提供了难得的学术氛围和可借鉴的成果,而且使中西医结合走到更重要的地位上来。中西医的主要区别在于学科起源、自然观、科学方法结构论、诊疗技术、概念语言等方面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医差异、 学科起源、自然观、科学方法结构论、诊疗技术、概念语言
0 引言
在我国,自西方文化大规模传入以来,民族传统文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裂变和震荡,余波至今未息。围绕中西文化的特质、优劣,传统文化的出路和改造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人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讨论,在近代,“五四“前后,许多民族精英殚精竭虑,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果实。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共和国成立后一度沉寂了的东西文化比较研究重新唤起了学者们的热情。根据目前的势头判断,用比较的方法深刻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分析西方文化,将是一个际会风云、令人瞩目的学术领域,将为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建产生积极影响。中医学属三大”国粹“之一,本身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西医学则根植于西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闭, 极端的君主专制,及中国人民和学者的杰出智慧和勤劳,为中医的独立发展和繁荣昌盛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正是这样特殊的环境,为中国医学提供了一条与西方医学完全不同的道路。在鸦片战争后,虽然西方用炮灰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但中医此时已经有了自己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方法, 足以抵御西流的侵蚀。 所以,在中国从基础研究之物理学、化学乃至民生实业之工业、农业纷纷为西方所同化或浸染时,中医却能保持其独立的姿态生存下来,这首先在保持民族独立性上就应当说是难能可贵的。
尤其是在世界后工业化潮流以来,人们开始反观文化,反思西方哲学赖以生存的理性主义, 这时,中国哲学的魅力再一次彰显出来,中国哲学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 医学领域,中医则越来越受世人瞩目, 虽然许多理论无法为西医解释,但事实却证明,很多西医无法解决的问题,中医却能游刃有余,取得令人瞩目的神奇疗效。
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学科背景,而目的又同时指向人类健康状况的改造,两者的比较就显得格外有趣而意义重大。
本文将对中西医差别作一简要对比,因为中西医比较是一门意义深远而博大精深的学问,在这里不可能对其囊括,叙述错误和不及之处请老师指正。
1、 中医与西医学科起源不同
在引言中已经反复指出中医和西医的起源背景不同,而正是这一不同,促使中西医走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也才有了两者以后的诸多不同之处。
简言之,西医起源和发展于科学技术的分析时代,也就是为了深入研究事物,把事物分析成为其组成部分,一个一个认识,这有好处,便于认识;但也有坏处,把本来整体的东西分割了。西医的毛病也在于此。
中医中药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其起源可上溯原始社会。中国的先民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分受到刺激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的治疗方法,并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可见,西医起源于逻辑,而中医更多起源于人们医疗和解毒的实用过程中。而这也导致了两者在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实验方法不同。
2、科学方法结构论不同
中医实用性的实验忽略了临床与实验的自然分工:临床以实用为主,实验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以尝试和经验为主的中医不注重实验的受控性,从而影响了中医实验的说服力。在思想基础上,中医人尊物卑的思想固然妨碍了动物实验的开展,但即使是"人禽(畜)一理"的思想也无法对动物实验做出较具科学性的说明和指导。因此,在动物实验上,中、西医古代动物实验有了两种不同的前途:西医形成高度发达的动物实验科学,而中医在几千年间动物实验一直是零星的、简单的,没有呈现逐步进展的趋势。中医动物实验的优势基本上没有得到展示和发挥,故其存在价值不高。而西医古代实验发挥了基础研究的特长,不断为临床提供新的理论解释,故其存在、发展得到承认和重视。中医古代动物实验的另一特点是主要用于证实已知,往往是已经了解了药物的临床功用后,"恐不信,以鸡试之","何以验之,曰:请试以鸡犬。"所以生命力十分微弱。西医古代动物实验则专重于研究新事物,以其新来求得有用,以其有用而产生勃勃生机。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医古代对动物实验的认识上的缺陷是阻碍其自身发展的根本原因。
从另一方面讲,西方医学起源于18世纪自然科学和理化技术的发展,注重实验和对人体的无限细分,甚至到达细胞、亚细胞与分子水平。从本质上说,这种方法是机械的,而非有机的;是局限的,而非整体的。中医虽然不注重动物实验,但对人体的动态变化和情志活动有深入的理论研究。这便是西医的还原论与中医的整体论之争。
3、自然观不同
中西医在经验和实验严重不断发展成熟,其标志之一就在于各自自然观的形成,可以说,到这里,就决定了两者走完全不同的道路。
中医是整体论的观点。中医基础是《内经》。《内经》强调:“天人合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突出地强调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有一种共生的关系。这种“整体观念”构成了中医“人与自然”观的核心。这里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指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人体割裂起来看待,人的脏腑、气血和经络各有不同的功能而又互相关联。从医生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人是一个“天然人”或“自然人”,是呈现在医生面前的一个自然研究对象。“自然人”内部结构和功能十分复杂,但它们在“自然法则”的指导下分工协作,井井有条。其二是指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人类的繁衍和生存是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和机体进行自我更新的结果。作为人类目前唯一的家园,地球与人类的关系是最直接最密切的。地表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条件,对人体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人类必须适应和顺应自然界的地理、环境、季节与气候,必须和自然融为一体,才能正常地生活和繁衍。这两个层面集中地反映了中医“人与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它广泛体现在中医的病因、病机和理法方药诸方面,并由此产生了辨证施治的一个重要原则: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与之相比,西医是还原论观点。西医学是在西方哲学及科学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按照西方的主导观点,任何生物学问题是必须在物理化学的层次加以阐明才算是得到根本解释的,也就是必须还原为物理化学问题。这种观点可称为还原论。而根据这种观点,整体由局部组成,高级运动由低级运动组成,可一直追溯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因此,自然就会重局部而轻整体,重分析而轻综合,重微细结构而轻相互关联。
文艺复兴后,西方从教会的影响下解放出来,并导致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语言的科学理论。由于力学和物理学的巨大成功,仿佛任何科学问题都可以还原为物理问题而得到解释,还原论就是如此产生的。热力学可以还原为统计力学,电磁现象可以还原为带电粒子的运动,化学可以还原为原子物理学,典型的化学现象可以用原子的属性来加以解释。那么,生物学的问题似乎也就必须还原为物理化学问题而得到阐明才能够令人满意。西医特别强调“对症治疗”,实际上就是还原论的一种体现。
4、诊疗手段不同
中西医基础不同,在内就表现为哲学思想和自然观不同,在外则表现为诊疗技术不同。
《内经》十分强调人要适应自然,“应之则平,不应则病”。这里隐含着祖国医学诊疗的两个原则:
第一,人要适应自然,同自然保持整体相连的顺应关系。
第二,人要主动地适应自然,未雨绸缪能使机体有充足的应变期。精神的主导作用在这里就表现得十分突出。首先,它是一个心智问题,主观意志引导人去做该做的事,从而使人体事先、提前或循序渐进调整到理想状态。其次,它是一个情志问题,适宜的情志使机体处于完好状态,能以不变应万变,尽管这个过程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
所以,在诊断上,中医习惯于从环境和人体的关系上寻找病因,所以望闻问切中的望闻问是最重要的,而切则放在最后。因为通过望闻问可以体察出人体与环境的异动,从而找到病因,而切则是看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回应。
在治疗上,中医很早就明确提出了司七情和神、魂、魄、意、志等活动的五神脏精神情志活动,并从多种致病因素着眼应用调理气机的方法达到治病的目的,这显然得益于中医的“人与自然”观。值得注意的是,情志因素在中医体系中不是单纯指人的感情状态(很多人误以为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它包括的范围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思维活动和潜意识等。思虑过度而积劳成疾是中医常见的病因之一,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西医则较强调用现代化的理疗手段,如医学影像、医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及检验技术、免疫学及检验技术、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病理学及检验技术、临床基础检验学、血液医学及血液学检验等方面对病人的各方面理化特性加以定量的描述和剖析,进而找出病因。在治疗上,强调清除病灶,杜绝传染,制止蔓延。
不同诊断方法的最本质区别在于着眼点不同。 中医重在人体与环境的关系,而西医重在病本身。 中医中很少辩症,而西医则强调对症治疗。
但在近几年,由于受西医潮流的影响,有些观点认为:中医应当加强临床成果转化,甚至认为目前的中医临床实践所应用的诊疗技术没有攻克一批对中医现代化发展带动性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关键技术及其配套集成技术,影响了中医学术的创新和发展, 影响了中医优势和特色的发挥, 影响中医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影响了中医在中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中作用的发挥。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 我国中医确实应当加强中医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加强古方和传统诊疗技术的整理工作,加强中医诊疗技术行业认可和推广,但从另一方面讲,我认为相比西医的诊疗技术,中医诊疗技术的优势正在于其成本低,易操作,尤其是在贫困地区的推广性强。 看一种诊疗技术是否可取,应当看其可推广性和有效性,而不应一昧向国际靠拢,追求高技术含量,高成本。
总之,两种诊断手段应当是各有千秋的。 中医好在防,在慢性病和制止病灶扩张方面也有好的疗效。而西医在清除病灶方面的见效比中医快而且效果较好。
5、 概念语言不同
任何一门学科在发展的成熟时,都是以其特有的行业内语汇为基础的。最后,我想通过对中西医语言的剖析,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中西医差别。简言之,西医以物理化学为基础的逻辑语言为基础。而中医以“易”为基础。
中国古代对这样两种语言的不同有一较明显的区别和阐述:那就是“名”和“道”的区分。“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当人们面对事物时,他首先描述此与彼之间静止存在的区别,此所谓“名之”。而当他描述相关的情绪感受时,则用比喻,象形的方式喻见内心的评判,则谓“道之”。例如“娓娓道来”,“名状道物”等。但遗憾的是,古学者自此而后,更注意“道之”的发挥。“名之”被冷落了。中医理论概念的模糊和承接的艰难自此留下了“伏因”。形容词就这样在人们面对事物时,对人类被动情绪的描摹和分辩来区别和认识有关事物的某些内容。所以中医的语言常常是以形容词为核心的,描述的是一种感觉。这样的“感知能力”也同样存在于使用形容词的东方学术以及艺术语言之中,他们详细记录着它的存在,并力图使其日益精确。每一次的“形容”都似乎是人类对“事物”以“情绪”为测量仪而进行的认知活动的证明。而整个学术发展史则象以“情绪”和“事物的生动性”为依据的对自然及外在事物的一次分类认知过程。
与之相反的是自然科技语言,在主谓宾结构的句子中,形容词是修饰名词的,它的存在使语句“生动”,而没有它仍可使句子在逻辑上完整存在,复杂的科技用语中,强调逻辑严密的名词概念和步骤清晰的“动作方程”,因而简洁明了的语言环境是它的需要。常常需要假设一些更单纯的语言背景。因此修饰性的形容词逐渐被拒绝。一同被拒绝的是语句的“生动”,自然科技时常认为在人类认知之中,对“生动性”的认识不是必需的。
这就是西医与中医语言的差别之处。中医学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其中涌现许多学识渊博的医家。他们都通晓“易学”、“阴阳五行学”、“五运六气学“等。这是一个与中医基础理论息息相关的概念和语言体系,而此体系同自然科学语言近百年来针芒相向、艰于会通。西方科技的传播过程中对中医的现代研究得到较广泛的开展,但结论却总是对其理论的解释和对其治疗的“求证”。自然科学语言在对中医学深层理论的演绎中始终力不从心,二者的对话有如隔膜,然而在一名老中医和他的弟子之间的交流,却没有任何“隔膜”。在他们共同的视线中,“肾水”和“脾土”如同牛羊和青草一样形象鲜明。这也许提示现代学者须先退后一步,首先要描述有关传统医学中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角度,即构架理论的语言概念和描述对象的问题。并力图中医学基本的研究立场才能相互理解和沟通。
6、结语
中西医学汇通学派的历史悲剧,近代中西医学论争的不愉快回忆和试图消灭中医的逆流,乃至把中西医结合当作我国医学发展的唯一方向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近、现代中医发展中历历在目的事实告诉人们:中西医学体系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忽视这些差异,人为地以一方取代另一方,或强拉硬扯地去融合,结局必然是悲剧性。
中西医学比较的目的不是武断地评判它们的是与非、功与过,不是简单地论证谁优谁劣,谁胜谁负;更不能凭主观情感之好恶,有意无意拔高或贬抑某一对象,或出于“古已有之“的陈腐信念而专意发现我们的”世界第一“,争所谓发明权,而是通过沟通相互理解,从而为人类健康谋求一份更坚实的保障。从事比较研究时,可比性和客观性始终是两大原则。
另一方面,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在叙述中西医的差别时,我们可以意外地发现,中西医这两门看似迥异的学问原来有如此之多的可以沟通的地方。对中西医的差异比较的另一个侧面作用是它使我们意外地看到了在中医和西医各自体系内都看不到的这两门医学的相对优势和相对不足。当代美国数学家哥德尔的研究表明:每个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间存在自我相关性,自然和社会中的环节系统都是有层次的,身处一定系统层次之中的个体,不可能对该系统的一切性质和特征(尤其是总体或带根本性的物质)获得完全清晰的认识,只有跳出原来系统到另一个更高层上,才可望解决原有系统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是某些重大疑团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了识破中国传统医学和西医学的“真面目”,除分别可以从中西医学本身进行科学的考察外,还需要寻找一个宏观,全新的视角,通过与别的异质医学体系的比较来达到,而这,应当是中西医学比较在医学之外的更为深远和广泛的意义。
首先,我要告诉你,学医真的真的很辛苦,而且想学好的话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因为我就是一名中医学生。现在中医药大学安排的课程是这样的,你不光要学中医基础课,比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还要学中医经典课,比如: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温病;还要学中医专业课,比如: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儿科,耳鼻喉科,眼科,骨伤科等;还要学西医学基础课,比如:生理,病理,解剖,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免疫微生物等;还有西医内科,西医外科。其他的还包括大学公共课如英语,历史,毛概,马哲等。所以相比较其他专业而言,课程量多,记忆量大,不容易学。至于西医的课程也不比中医少,所以如果决定了要学医,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其次,如果你不是对中医非常非常感兴趣,建议你还是选择西医,因为中医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学生走出校门后都转行了,相对而言学西医的就要好一些。而且中医目前的发展虽然比前些年好了,但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理论技术创新方面依然有很多不足。再加上现在发展的趋势使纯中医越来越少,凡是中医都要懂西医的知识,而反过来西医则不然。这是从就业来看西医比中医好。不过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本科生要进市里的医院很难,大医院更难,所以一般都要考研考博,当然不论什么职业,做出来了,都好。
再次,假如你是自学,那么先从基础看起,中医要看经典书籍,如果还能找到师傅就更好,积累临床经验也是十分重要的。至于西医,还是需要理化生物知识的,这也是基础,有助于理解人体机能和用药等方面。假如你是想报考大学医类专业,据我所知,西医专业一般都招理科生,中医文理兼收,但偏重招理科的。
就这么多了,希望可以帮到你~~~
首先我们从中西药难易程度来分析。其实无论考中药还是西药,都挺不容易的。如果你0基础,那肯定是考中药,有化学基础的话,可以考西药。所谓基础,主要在有机化学,起码你要知道苯环是怎么画出来的,再高级点能分得清吡啶哌啶哌嗪,认得出那堆羟基羧基肟基乙烯基,否则没法考。
接着从薪资和前景来分析。根据最近的社会统计,目前全国执业药师平均工资为5090元,执业中药师平均薪酬为5330元,较高于执业西药师。但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长期来看的话,执业西药师前景也许会更广阔一些。不仅是因为目前市场上西药的份额大,而且在很多较高端的药物中,化药占绝大多数,处方药还是以化药为主,药店需要化药的执业药师自然就更有用。
中药和西药,该如何选择?
考证是一件关系个人职业前途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不能十分肯定地告诉你考中药一定比西药好,或者考西药一定比中药好。小编更建议你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找到合适自己的定位。大家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参考下面几点。
首先,根据你喜欢的工作方向来报考。执业中药师的可用范围更广一些,药店有中药师证,可以经营中药、西药、中成药,而西药师证只能经营西药。如果你根本就觉得中医中药不感兴趣,那我们认为你其实没有必要去考中药,专注西药对你来说未尝不是好事。
其次,根据你自身的专业来报考。比如你是西药学专业的,那你复习西药师的科目肯定更容易一些,这样能更有利于快速通过考试,拿到执业药师证。
最后,看你自身的工作需要。如果你在西药企业上班,那你去考中药师恐怕就不太适宜了。当然,也有不少考生拿下了双证,这不失为一个接近完美的做法,也许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机会。
主干课程: 无机及分析、有机化学、微生物基础、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剂学、制药过程原理及设备、微生物制药工艺及反应器、化学制药工艺及反应器、化学实验技术、微生物学基本操作、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药物合成反应技术与方法等。就业升学前景: 我国制药行业主要以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为主,生化制药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人才需求旺盛。该专业毕业生可在药品生产企业、医药公司、保健品、食品、酿造、农药、化工、轻工、环保部门及卫生检验、药品检验、药品营销等其它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和部门工作;也可升入制药工艺、化工工艺、生物技术等本科专业继续深造。化学制药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掌握化学制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具有从事药品制剂、原料药生产,药品的分析化验及药品质量管理实践技能,并能依法从事药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中级技术人才。就业岗位 面向化工制药行业,从事技术操作、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教学实践环节包括专业实习、实践、课程作业或练习、课程论文或设计、上机操作、实验、参观、调查、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 可以申请药剂师!如下步骤!但是我感觉你药剂师没有去制药好啊! 1.药剂师 药剂师主要在医院药房,医药公司,零售药店,政府部门里工作。 其工作职责包括:在药房工作的药剂师主要按照处方为前来抓药的顾客配药,并且向顾客说明如何服用等相关事项。 工作内容 1、指导和参加药品调配工作;2、负责药品检验鉴定和药检仪器的使用保养,保证药品质量符合药典规定;3、配合临床研究,制作新药及中草药提纯;4、检查毒、麻、限、剧、贵重药品和其他药品的使用、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处理,并向上级报告;5、按照处方为顾客配药,并且向顾客说明如何服用等相关事项;6、回答病人和其他专业医务人员的咨询;7、从事研究、开发并参与医药产品的生产制作,负责新药产品的医效实验,对新药进行生产质量监控等一系列工作[1]。 在制药厂工作的药剂师从事研究,开发,并参与医药产品的生产制作,负责新药产品的医效实验,对新药进行生产质量监控等一系列工作。 申请条件 申请参加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具备的条件:具有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含中专)学历,并有一定的专业工作实践经历。报考条件中的相关专业是指:相关专业指化学专业、医学专业、生物学专业。报考条件中对专业工作年限的具体规定:对中专学历的人员要求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七年;对大专学历的人员要求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五年;对本科学历的人员要求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三年;对第二学士学历、研究生班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的人员要求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一年;取得博士学历的人员可直接申请参加考试。 药剂师是在医疗机构中,根据医师处方进行药物配置和分发,并辅助医师合理用药的人员。由于在我国有中西医之分,药剂师也被分为西医药剂师和中医药剂师。 在医院人员编制中,药剂人员占医院各类人员总人数的8%。药剂人员,包括中药、西药、药检等方面人员。其技术职称为: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管药师
一般来说,中医见效慢,但药到病除。西医就见效快啦!
最靠谱的方法就是“上学”。当然可以自学,但是自学想对来说难度较大。当你要上岗工作的时候肯定更要资格证,肯定需要通过考试来考取资格证,自学的话考虑的就多了。如果是在学校的话,学校会帮你办很多事。
这是一些资料:
申请参加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具备的条件:具有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含中专)学历,并有一定的专业工作实践经历。
报考条件中的相关专业是指:相关专业指化学专业、医学专业、生物学专业。
报考条件中对专业工作年限的具体规定:
对中专学历的人员要求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七年;
对大专学历的人员要求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五年;
对本科学历的人员要求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三年;
对第二学士学历、研究生班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的人员要求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一年;取得博士学历的人员可直接申请参加考试。
药剂师是在医疗机构中,根据医师处方进行药物配置和分发,并辅助医师合理用药的人员。由于在我国有中西医之分,药剂师也被分为西医药剂师和中医药剂师。
在医院人员编制中,药剂人员占医院各类人员总人数的8%。药剂人员,包括中药、西药、药检等方面人员。其技术职称为: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管药师和药师。
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10月中旬,考试分4个半天进行,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均为两个半小时。原则上只在省会城市设立考点。
从上考虑,还是需要进入对应的学校进行学习才可最后通过资格证的考试。
自学的话有成人自考大专,本科,好像是考完以后就能考医师证了
这是网上列出的自学内容:
药学不是很好学的。先学好化学吧,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化学学完了还有很多专业课最主要的有: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包括生物药剂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基础药理和临床药理)、药物分析(包括波谱分析)、药事管理和法规、药用植物学、生药学、。。。想真正学好这些专业课还必须学好一些相关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高等数学、生物统计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最后,我的建议是: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