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汉语的一种方言吗?你怎么看?
2019-10-26 07:20
1701浏览
11回答
普通话是汉语的一种方言吗?你怎么看?:个人认为,可以这么讲。“汉语”这个概念很大,从时间上看,它包括“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从空间上看,它包括大陆的普通话:-方言,汉语,普通话
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最新文章|
最新问题|
最新经验
个人认为,可以这么讲。“汉语”这个概念很大,从时间上看,它包括“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从空间上看,它包括大陆的普通话和台湾的“国语”(前中华民国官方用语的孓遗),更包括四川话、广府话、上海话、客家话、闽南语等等这些地方方言。
画一个概念图来表示是这样的:首先是一个大圆圈⭕,代表“汉语”。然后在里面画两个并列的小圆圈,分别代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然后又在代表“现代汉语”的那个小圆圈里面画上若干个更小的互不相交的圆圈,分别代表前面讲的大陆的普通话和台湾的“国语”以及其它各个地方的方言。这样就使你更容易看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汉语”这个大概念面前,普通话和台湾的“国语”,都可以看作是方言。普通话可以看作是通行于整个大陆地区的方言,而台湾的“国语”可以看作是通行于台湾岛和澎湖列岛的方言。其它那些西南官话、广府话、客家话、吴语、闽南语、赣语、湘语等只是通行于大陆某一个地区的方言。
既然普通话也可以看作一种方言,那么它和其它方言之间是什么关系?由于使用普通话的人数远高于其它方言,在现代汉语中所占权重最大,个人认为,可以把普通话看作是现代汉语的“一级方言”,而把其它方言依其使用人数多少和所占权重大小看作是现代汉语中的“二级方言”以至“N级方言”。普通话和它们的关系是级差关系。
由于使用普通话的人数最多,权重最大,所以在画概念图时,代表普通话的那个圆圈,要画得大一些。代表其它方言的圆圈则应视其在“现代汉语”里面所占权重的大小,即使用人数的多少,按比例缩小。
普通话我认为也是一种方言,也许大家不认可。大家都知道我们历史上,国都在各个朝代都不同,不像外国只有一个首都,而我们目前排上名的都十大古都了。在各个不同时期,例如北宋肯定是河南话是标准国语,秦标准国语肯定是陕西话。
现在的普通话大家都知道是以北方话为基础,实际是以河北承德的一个小村庄为准的,据说那个村子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做播音员。为什么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我认为主要是,一、首都北方占居多,推广基础好;二、北方平原广交流广,融合快;三、南方多山交流少,融合慢;四、南方民族多,客家人等宗族势力强较独特,不利于融合。
当然是方言,是北京和河北承德地区方言。就是摇身一变披上了普通话三个字的外衣,让很多人误认为它不是方言了。
先不管汉语的定义域,讲讲什么是『方言』的定义。
为何叫做方言呢?
解冻历史常识判断推理题材:
一方之言也对,这是后来的定义;更加早的定义却是:九州方格各自之言也。
为什么会这样说法呢?
道理非常简单和肤浅:因自古原始社会意识形态的古言,被一种月古胡言→白纹言字音意,带得混乱不堪而自成一派的『胡言』,后来为了安稳天下为公的需要,又要顾及那些代代人性入脑的一派胡言,不得不把天下划分为九个方格的原因之一。
需要明白假如某种『方言』一旦入脑,在古代没有什么语言可见的话,人性意识形态表达就好难出来了,人活着总不能不说话吧?更何况古人贪玩成性,而且野性十足的品行,使得某些方言更加肆无忌惮。
后来黄帝一脉相承的姬周文化语言表达能力,慢慢成熟并出现在朝政体系化了,这就是大周朝教育实践活动的国语也。也即是说一种文化内涵范畴方面的语言,成为科举制度化的必考『文科』之语。
假如明白了这一点国语门槛阻拦的官途,那么没有文化水平的人才,等于没有受过良好『文科』的考核吧?至于人才辈出能否『普遍通过』?就要看看自身国语水平了吧?
普遍通过济南允许进入九州之冀州『燕赵』地区吧?
这就是普通话的来龙和去脉的因由。相当于『赵话+燕话』的合二为一。你说它是冀州方格之方言也行,基本没有什么错误,不过后来成为了主流语言→普通话而已。
关于汉语那是秦汉以后的说法,不去理会他的问题是非了。
谢邀。普通话不是汉语“方言”,是国家认定的具有法律推广效力的“国语”。虽然它是清朝统治者强令推广的产物,并且语音也不如古代汉语丰富完美,但是一旦法律确认后就有不可动摇的国家地位。任何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都无法取代。
晚清政治家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说:“大同者,宇宙间一大人格完全实现时之圆满相也。然宇宙固水无圆满之时,圓满则不复成为宇宙。”这说明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普通话也是这样。我们应该充分理理解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