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斩敌数量是怎么统计的,战场上那么乱怎么能确定是哪个士兵斩杀的?

2019-04-19 09:55 1687浏览 5回答
古代士兵斩敌数量是怎么统计的,战场上那么乱怎么能确定是哪个士兵斩杀的?:在古代战争中,斩敌数量是对应有奖励措施的,如秦帝国的斩敌“首”数量对应二十“级”爵位的军功制度,这就有了“首级”这一词。:-斩敌,??,士兵,战场

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后发表回答
大猫羊
1楼 · 2019-04-19 10:50.采纳回答

  在古代战争中,斩敌数量是对应有奖励措施的,如秦帝国的斩敌“首”数量对应二十“级”爵位的军功制度,这就有了“首级”这一词。后来的演义小说里也多有“万军丛中斩敌将首级”这些说法,《三国演义》里还有关羽嘲讽颜良的“插标卖首”这一经典片段。

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军功制度中规定,以斩敌首数量记军功,士兵由军功获得爵位、田宅、钱财、奴仆等奖励。后来,这种军功越来越多,无疑增加了国家的负担,就将兵士的军功来抵其家人的罪行,收效也很明显。

  但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大多是击败敌军的有生力量,打击敌军的反抗能力,战场上的至死率并不够士兵去抢军功,士兵们就开始想一些歪主意,比如杀掉重伤的队友、无辜百姓、冒领军功,骗取奖赏。到了北宋时期,这种冒功领赏的事情愈演愈烈,狄青上书皇帝废除了“首级”制度。

  但在冷兵器时代,战场纷乱,乱军从中砍别人脑袋挂在腰间一方面浪费时间,一方面会增加士兵的负重,所以,秦国当年发现了这个问题,就令士兵以耳代首,军士配备上匕首,在击杀敌人后削左耳带回记录军功,这样一来就减轻了士兵们在战场上的负担。

  但也不是所有战争都是这样记录军功,只有小型的战役,步兵收割时会这样操作,弓箭手就只能原地待命看着队友拿耳朵,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弓箭手一般较为安全,步兵是属于肉搏的兵种,危险系数高,在小战役里拿些外快都能理解。在一些碾压或击溃战时,步骑兵冲杀完成后,再回来统一打扫战场,削耳带回。

  如果是大兵团作战,军功一般都是按军团击杀以及俘虏的敌军数量和收缴的淄重来平分,个别作战突出的士兵由一线指战员层层上报给上级,最后统计出来才有机会晋升,兵团所有人都还是以作战效率为主,不会在战场上做收割敌耳的举动,即使收了也不记军功,主帅战前督导都会做详细安排。

  明朝的时候,戚继光研究发明了专克倭寇的“鸳鸯阵”,以五人至十人为一支小队,职责分工明确,每支小队都有一个长枪兵领队,两个大盾兵防御左右两侧,后边跟随短刀兵,弓弩或者火铳兵进行击杀,也是由短刀兵完成收割敌耳或者收缴东洋刀记录军功,每支小队击杀的倭寇总量由小队平分军功。

  由于古代的统计手段限制,存在很多冒领、虚报的军功,就连很多边关捷报都会虚报战功,反正天高皇帝远,监军也大都被地方军官收买,无人查实也就越报越大,比如明末的袁崇焕,但为了鼓励士兵勇敢作战,统治者还是会以军功来提升士气,只要获胜,什么都好说。

职场码上汇
2楼-- · 2019-04-19 10:46

  古代军事上不同于现在,杀敌立功是爵位获取之首。秦国为什么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就能一统六合八荒,就是秦国士兵远征去的时候除了带上铁剑铜戈,还要带着装敌军首级的兜袋,军功一律按砍掉了以后装兜里的敌军首级来评价授衔。考古学家在楚地被秦军占领了的领土上发现的竹简上完成的发现了秦国出征兵力的故乡和战地的书信,土地和勋位都是靠军功,而军功就是一颗颗的敌军首识。

  秦国商鞅变法成功的就是靠硬性规定制度打败了方方面面的六国。而不是靠信仰统治平民百姓的平原君,所以说随着"坑灰末冷东山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而垮掉的秦国,是后期制度监管执行出了毛病。

  后期战争多以敌军耳朵为表证,造成的杀良冒功,乱杀都是朝代更替华夏人口巨减的重要原因。

huaihua老周
3楼-- · 2019-04-19 10:44

  在古代,最直接的统计方式是斩首,也就是砍了敌人的脑袋作为杀敌凭据,这一方法最为直观,也便于统计,因此从秦朝开始,到后来明清,都有过此种统计方法。

  不过斩首有两个问题,一是作战时杀死对方以后没有空去斩首,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和关羽一样杀进去刺死对方还能砍个脑袋再杀回来的,而且战斗的时候如果忙着割脑袋,会影响继续作战。事后再割,难免有分不清或者故意抢夺的情况。

  第二个问题就更严重了,很容易出现杀良冒功的情况。特别是在镇压民变时,杀良冒功的事情就很多。顾城《明末农民战争史》里记载了山西兵追缴义军时要报功,斩杀了乡民上千,其中痒士也就是在学生员有80多,还有河南商邱,出现官军拿刀追杀平民,口称“借脑袋献功”。其他拿妇孺人头、受伤的友军人头冒功的事情也是极多。

  

  所以历朝也有以全军斩获,再按照个人兵种、战时表现分配计功的方式。像唐朝名将薛仁贵,在安市城之战中表现突出,史书记载:“龙门人薛仁贵著奇服,大呼陷陈,所向无敌”。战后李世民特意召见了还是士兵的薛仁贵,升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兼顾全军上下,避免战时混乱,缺点是不够直观。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吧。

  

小石国画入门
4楼-- · 2019-04-19 10:41

  斩敌数量的统计过程是一个慢慢进化的流程。

  首先,在春秋战国甚至以前,采用的是割头颅的方式,若是大家看过《大秦帝国》这种类型的电视剧时候便会发现每个士兵都会携带些许人头。

  其次,因为割人头实在是太慢,太耽误事,慢慢的演变成了割耳朵,至于割哪边耳朵,不同国家不同规定。

  这两种方式基本上是古代早期战争的统计杀敌数量的办法,弊端很明显,战场混乱,削首割耳,容易被杀。同时也容易造成同国误杀。

  商鞅变法后,进入更加发达的社会制度以后,统治者便丢掉了这种原始的削首割耳制,采用了军功制来完善统计,军功制也并非是按照杀敌数量来决定的,同时配有督军,督军是负责战场统计观察和杀逃的,不负责打仗。

我没卖茶丶
5楼-- · 2019-04-19 10:30

  兔哥回答。古代的战争要远比现代频繁的多,各统计集团之间为了争夺领地通常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古代对士兵的重视也是很高的,必竟打仗全靠士兵们的拼死搏杀。冷兵器时代,士兵的战斗力通常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因此,各朝代都有激励士兵战斗力的奖励制度。古代打仗时,为了能让士兵拼命杀敌,军队中都有奖励制度,如秦始皇时期,商殃变法中就对军人打仗立功进行了法律上的规定。《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军官从士兵当中的有功人员中提拔。据《汉书》记载:“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也就是说,从秦始皇时代起,能不能当上官,得看你的表现了,士兵也能当将军。这无疑是给士兵带来了希望,于是也有了秦朝军队战斗力的提升,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说明了,古代打仗杀死个敌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并不像小说讲的那么容易,一战就杀敌成千上万的,甚至十多万,都是瞎扯淡的。怎样计算士兵的杀敌成绩。古代通常是用“首级制”也就是你杀了几个敌人就割下敌人的头颅,挂身上,战后作为立功的凭证。蔡琰在《悲愤诗》中曾有“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的叙述。但这样的方式也有缺点,士兵在相互拼杀时,哪有功夫去割人头?都去割人头了,仗谁去打?而且身上挂着人头也不便作战,本来都快累死了,还挂几个人头。于是为了方便就有了割耳朵,但也有缺点,人有两个耳朵,于是就规定只能割左边或右边一个,或是割鼻子。但这样有很大的缺点,首先作战时不能割,等打完了在割难免有冒领的,也有少报的。因此,各朝代都有严格的惩罚措施,对于冒领者进行研历的处罚,以敬效优。但虚报成绩仍然无法避免,其实古代的战绩水分改还是挺大的。于是就开始有了“督战官”,在后面看着士兵作战情况,作为记算的凭证,这也再一次说明了,古代打仗歼敌人数量不会太大。但这也不能使数据真实性得到保证。而且古代作战并不是都去拼杀,需要有弓弩手进行掩护,这部分人的功怎么计算。另外,打了败仗,让人家追得“屁滚尿流”的怎么捡人头,割耳朵,挖鼻子?古代杀敌立功奖励制度的改变。正是由于上述统计方式的缺点,于是这种“首级制”的措施越来越淡化,不用了。于是到了明朝时,有了规范性的制度,根据表现来确认战功。例如,能冲锋陷阵,奋勇争先,在战斗中能克敌制胜,取得头功,或能出奇制胜取得重要的胜利,或能在作战中起到带头作用的士兵,军官都算是有功人员。这个和现代的评功条件差不多了,这样更能有利于作战。也更能发挥集体的力量去相互支援,共同抗敌。总之古代的战功统计是为了激励作战斗志而设立的,随着战争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古代人对战斗力的重视是很强的,对作战人员的奖惩也是很严格的。(个人观点,欢迎指正,图片来源网络,一并谢过!,欢迎关注兔哥)

环球网校快问 · 最新文章 · 最新问题
Copy 2018 https://wenda.hqwx.com/ All R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6038139号-3 / Smrz 京ICP备16038139号-3/ 举报电话:400-678-3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