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小脑腹侧为脑桥与延髓,其间为第四脑室。借上脚(结合臂)、中脚(脑桥臂)和下肢(绳状体)三个小脑脚分别与中脑、脑桥及延髓联系。小脑中部的狭窄部分称为蚓部,其两侧为小脑半球,由蚓部把两侧小脑半球连接在一起。 小脑病变临床表现有:主动运动时的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摇晃欲倒(称Rornberg征阳性);行走时两脚分开、步态蹒跚、左右摇摆,称醉汉步态。睁眼并不能改善此种共济失调。因发音肌的共济失调,患者出现暴发性言语,语音不清且言语缓慢,断断续续不连贯,犹如吟诗状,故亦称“吟诗状言语”。 由于对运动的距离、速度及力量估计能力的丧失而发生“辨距不良(dysmetria)”,导致“动作过度”。检查时可发现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动作、指误试验等呈不正确、不灵活或笨拙反应,且写字常过大,反跳试验阳性。 动作性震颤或意向性震颤以及眼球震颤亦为小脑病变的特征。动作性震颤只于做随意运动时出现,静止时消失。 小脑蚓部是躯干肌的代表区,而小脑半球是四肢(特别是远端部)的代表区,故蚓部局部病变与半球局部病变的临床表现有差异。所以,小脑蚓部(中线)的病变,引起躯干性共济失调。小脑半球病变,出现同侧肢体性共济失调;也即病变小脑同侧的上、下肢出现共济失调。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精细动作比粗糙动作影响明显。 急性小脑病变常可出现肌张力降低,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小脑占位病变可发生阵发性强直性惊厥,表现为去脑强直状态:四肢伸直、角弓反张、神志不清,称小脑发作。
龚子伟
关注
嘉言
10:00-10:32 10:00-10:32
临床医师-呼吸系统-第1讲
临床执业医师
立即预约
15:00-15:18 15:00-15:18
临床医师-呼吸系统-第2讲
20:00-20:34 20:00-20:34
临床医师-呼吸系统-第3讲
安卓版
iPhone版
多个标签请以空格隔开!
小脑腹侧为脑桥与延髓,其间为第四脑室。借上脚(结合臂)、中脚(脑桥臂)和下肢(绳状体)三个小脑脚分别与中脑、脑桥及延髓联系。小脑中部的狭窄部分称为蚓部,其两侧为小脑半球,由蚓部把两侧小脑半球连接在一起。
小脑病变临床表现有:主动运动时的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摇晃欲倒(称Rornberg征阳性);行走时两脚分开、步态蹒跚、左右摇摆,称醉汉步态。睁眼并不能改善此种共济失调。因发音肌的共济失调,患者出现暴发性言语,语音不清且言语缓慢,断断续续不连贯,犹如吟诗状,故亦称“吟诗状言语”。
由于对运动的距离、速度及力量估计能力的丧失而发生“辨距不良(dysmetria)”,导致“动作过度”。检查时可发现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动作、指误试验等呈不正确、不灵活或笨拙反应,且写字常过大,反跳试验阳性。
动作性震颤或意向性震颤以及眼球震颤亦为小脑病变的特征。动作性震颤只于做随意运动时出现,静止时消失。
小脑蚓部是躯干肌的代表区,而小脑半球是四肢(特别是远端部)的代表区,故蚓部局部病变与半球局部病变的临床表现有差异。所以,小脑蚓部(中线)的病变,引起躯干性共济失调。小脑半球病变,出现同侧肢体性共济失调;也即病变小脑同侧的上、下肢出现共济失调。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精细动作比粗糙动作影响明显。
急性小脑病变常可出现肌张力降低,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小脑占位病变可发生阵发性强直性惊厥,表现为去脑强直状态:四肢伸直、角弓反张、神志不清,称小脑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