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胸部叩诊:胸部叩诊包括对比叩诊、肺界叩诊和肺下界移动度。1.对比叩诊:主要检查有无异常叩诊音。从第2肋间开始,左右对比,上下对比,自上而下,逐个肋间进行叩诊。叩诊肩胛间区时扳指与脊柱平行。正常肺野叩诊呈清音。心肺及肝肺交界处叩诊呈浊音,肝脏和心脏部位叩诊呈实音,胃泡区叩诊呈鼓音。叩诊肺野时若出现浊音或实音、过清音、鼓音,则为叩诊音异常。(1)浊音或实音:见于肺大面积含气量减少或不含气的病变,如大叶肺炎、肺不张、肺肿瘤等;胸膜增厚或胸腔积液(实音)等。(2)过清音:见于肺含气量增多的情况,如肺气肿、肺充气过度(哮喘发作)(3)鼓音:常见于气胸,偶见于靠近胸壁的直径>3~4cm的空洞或空腔。2.肺界叩诊:通常检查锁骨中线和肩胛线上的肺下界。叩诊音由移向浊/实音时为肺下界。(1)正常肺下界:右锁骨中线第6肋间、左右腋中线第8肋间、左右肩胛下角线第10肋间,体型瘦长者可下移1个肋间,体型肥胖者可上移1个肋间。左锁骨中线上因有心脏影响,不检查肺下界。(2)肺下界异常:肺下界上移见于肺不张、胸腔积液、膈肌瘫痪、肝脏肿大等。单侧肺下界下移常见于气胸,双侧下移常见于阻塞性肺气肿。3.肺下界移动度:先于平静呼吸时扣出肺下界,然后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同时向下叩诊,清音转为浊音作一标记。恢复平静呼吸,然后再深呼气后屏气,自肩胛下角下方始向下叩诊至浊音,标记。两标记之间的距离即为肺下界移动度。正常为6~8cm。肺下界移动度减少见于多种肺实质和肺间质疾病,以及胸腔积液和胸膜粘连等 心脏叩诊:心脏浊音界可基本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和形状。应熟悉正常心脏浊音界的范围及心界各部的组成。1.检查方法:如被检查者为坐位,检查者扳指与心外缘平行。从心尖搏动最强点所在肋间的外侧2cm处开始叩诊,其余各肋间可从锁骨中线开始。心尖搏动不能触及时一般从第5肋间开始。右侧从肝上界上一肋间开始,均向上扣至第2肋间。扳指每次移动的距离不超过0.5cm,叩诊音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做标记,为心脏相对浊音界。叩诊结束后用直尺测量心脏外缘到前正中线的投影距离,精确到0,5cm,并记录。同时记录左锁骨中线距前正中线的距离。2.心浊音界增大及形状改变(1)左室扩大: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主动脉型心或靴型心)。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病变。(2)右室扩大:右室显著增大时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多见于肺心病。(3)左右心室扩大: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左界向左下扩大。见于扩张型心肌病。(4)左房扩大合并右室扩大:胸骨左缘第3肋间膨出(二尖瓣型心或梨形心)。见于二尖瓣狭窄。(5)心包积液:心界向俩测扩大,且髓体位改变。坐位时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底部基本正常,呈烧饼样,卧位时心底部扩大。3.胸膜、肺、纵膈及腹腔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左侧肺部或胸膜病变时,可造成左侧胸部叩诊呈浊音、实音或鼓音的变化,心界不能扣出。 腹部叩诊1.全服叩诊:腹部叩诊以鼓音为主。鼓音区缩小见于肝脏极度肿大、腹腔内肿瘤、大量腹水;鼓音区扩大见于胃肠高度胀气、胃肠穿孔。2.肝脏叩诊:自上至下沿右锁骨中线叩诊,叩诊呈浊音的肋间为肝上界。肝下界:自下至上沿右锁骨中线及正中线叩诊至出现浊音或肋下缘。正常上界为肝肺相对浊音界,下界不如触诊准确。肝浊音界扩大的意义同触诊。肝界明显缩小或消失见于胃肠穿孔(膈下积气)人工气腹等。同时检查肝区叩痛,叩痛阳性提示炎症或者肝脏急剧肿大。3.脾脏叩诊:正常脾脏位于左腋中线9~11肋间范围内,长度为4~7cm,前界不超过腋前线,脾浊音界扩大的意义同触诊。脾界缩小见于左侧气胸、胃扩张、鼓肠等。4.移动性浊音:检查时先让被检查者仰卧,由脐部开始向左侧叩诊,直至出现鼓音,叩诊扳指不动,嘱被检查者右侧卧,再次叩诊该部位变为鼓音即为移动性浊音。为避免腹腔内脏器或包块移动造成移动性浊音的假象,可在右侧卧位的情况下,向右叩诊直至再次出现浊音,然后嘱患者左侧卧位,叩诊扳指不动,再次叩诊该部位变为鼓音,向右侧继续叩诊呈鼓音,则确定为移动性浊音阳性。临床意义为腹腔存在游离液体,且液体量超过1000ml。5.肾区(肋脊角)叩击痛:检查时被检者采取坐位或侧卧位,医师用左手掌平放在其肋脊角处,右手握拳用由轻到中等的力量叩击左手背。正常无叩击痛。叩击痛阳性见于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肾周围炎。6.膀胱叩诊:用来判断膀胱的膨胀程度,在耻骨联合上方由上而下进行叩诊。膀胱空虚时该部位叩诊呈鼓音,膀胱充盈时该区叩诊呈圆形浊音区。排尿后仍为浊音提示尿潴留。
黄玉波
关注
嘉言
10:00-10:23 10:00-10:23
临床医师-消化系统-第1讲
临床执业医师
立即预约
15:00-15:42 15:00-15:42
临床医师-消化系统-第2讲
20:00-20:38 20:00-20:38
临床医师-消化系统-第3讲
安卓版
iPhone版
多个标签请以空格隔开!
胸部叩诊:胸部叩诊包括对比叩诊、肺界叩诊和肺下界移动度。
1.
对比叩诊:主要检查有无异常叩诊音。从第2肋间开始,左右对比,上下对比,自上而下,逐个肋间进行叩诊。叩诊肩胛间区时扳指与脊柱平行。正常肺野叩诊呈清音。心肺及肝肺交界处叩诊呈浊音,肝脏和心脏部位叩诊呈实音,胃泡区叩诊呈鼓音。叩诊肺野时若出现浊音或实音、过清音、鼓音,则为叩诊音异常。
(1)
浊音或实音:见于肺大面积含气量减少或不含气的病变,如大叶肺炎、肺不张、肺肿瘤等;胸膜增厚或胸腔积液(实音)等。
(2)
过清音:见于肺含气量增多的情况,如肺气肿、肺充气过度(哮喘发作)
(3)
鼓音:常见于气胸,偶见于靠近胸壁的直径>3~4cm的空洞或空腔。
2.肺界叩诊:通常检查锁骨中线和肩胛线上的肺下界。叩诊音由移向浊/实音时为肺下界。
(1)正常肺下界:右锁骨中线第6肋间、左右腋中线第8肋间、左右肩胛下角线第10肋间,体型瘦长者可下移1个肋间,体型肥胖者可上移1个肋间。左锁骨中线上因有心脏影响,不检查肺下界。
(2)肺下界异常:肺下界上移见于肺不张、胸腔积液、膈肌瘫痪、肝脏肿大等。单侧肺下界下移常见于气胸,双侧下移常见于阻塞性肺气肿。
3.肺下界移动度:先于平静呼吸时扣出肺下界,然后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同时向下叩诊,清音转为浊音作一标记。恢复平静呼吸,然后再深呼气后屏气,自肩胛下角下方始向下叩诊至浊音,标记。两标记之间的距离即为肺下界移动度。正常为6~8cm。肺下界移动度减少见于多种肺实质和肺间质疾病,以及胸腔积液和胸膜粘连等
心脏叩诊:心脏浊音界可基本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和形状。应熟悉正常心脏浊音界的范围及心界各部的组成。
1.
检查方法:如被检查者为坐位,检查者扳指与心外缘平行。从心尖搏动最强点所在肋间的外侧2cm处开始叩诊,其余各肋间可从锁骨中线开始。心尖搏动不能触及时一般从第5肋间开始。右侧从肝上界上一肋间开始,均向上扣至第2肋间。扳指每次移动的距离不超过0.5cm,叩诊音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做标记,为心脏相对浊音界。叩诊结束后用直尺测量心脏外缘到前正中线的投影距离,精确到0,5cm,并记录。同时记录左锁骨中线距前正中线的距离。
2.
心浊音界增大及形状改变
(1)
左室扩大: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主动脉型心或靴型心)。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病变。
(2)
右室扩大:右室显著增大时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多见于肺心病。
(3)
左右心室扩大: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左界向左下扩大。见于扩张型心肌病。
(4)
左房扩大合并右室扩大:胸骨左缘第3肋间膨出(二尖瓣型心或梨形心)。见于二尖瓣狭窄。
(5)
心包积液:心界向俩测扩大,且髓体位改变。坐位时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底部基本正常,呈烧饼样,卧位时心底部扩大。
3.
胸膜、肺、纵膈及腹腔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左侧肺部或胸膜病变时,可造成左侧胸部叩诊呈浊音、实音或鼓音的变化,心界不能扣出。
腹部叩诊
1.
全服叩诊:腹部叩诊以鼓音为主。鼓音区缩小见于肝脏极度肿大、腹腔内肿瘤、大量腹水;鼓音区扩大见于胃肠高度胀气、胃肠穿孔。
2.
肝脏叩诊:自上至下沿右锁骨中线叩诊,叩诊呈浊音的肋间为肝上界。肝下界:自下至上沿右锁骨中线及正中线叩诊至出现浊音或肋下缘。正常上界为肝肺相对浊音界,下界不如触诊准确。肝浊音界扩大的意义同触诊。肝界明显缩小或消失见于胃肠穿孔(膈下积气)人工气腹等。
同时检查肝区叩痛,叩痛阳性提示炎症或者肝脏急剧肿大。
3.
脾脏叩诊:正常脾脏位于左腋中线9~11肋间范围内,长度为4~7cm,前界不超过腋前线,脾浊音界扩大的意义同触诊。脾界缩小见于左侧气胸、胃扩张、鼓肠等。
4.
移动性浊音:检查时先让被检查者仰卧,由脐部开始向左侧叩诊,直至出现鼓音,叩诊扳指不动,嘱被检查者右侧卧,再次叩诊该部位变为鼓音即为移动性浊音。为避免腹腔内脏器或包块移动造成移动性浊音的假象,可在右侧卧位的情况下,向右叩诊直至再次出现浊音,然后嘱患者左侧卧位,叩诊扳指不动,再次叩诊该部位变为鼓音,向右侧继续叩诊呈鼓音,则确定为移动性浊音阳性。临床意义为腹腔存在游离液体,且液体量超过1000ml。
5.
肾区(肋脊角)叩击痛:检查时被检者采取坐位或侧卧位,医师用左手掌平放在其肋脊角处,右手握拳用由轻到中等的力量叩击左手背。正常无叩击痛。叩击痛阳性见于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肾周围炎。
6.
膀胱叩诊:用来判断膀胱的膨胀程度,在耻骨联合上方由上而下进行叩诊。膀胱空虚时该部位叩诊呈鼓音,膀胱充盈时该区叩诊呈圆形浊音区。排尿后仍为浊音提示尿潴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