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贫血

2019-01-24 10:59 1344浏览 2回答
小儿贫血

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后发表回答
龙崇德
1楼 · 2019-01-24 11:11.采纳回答

小儿贫血:
一、病因
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将贫血分为失血性,溶血性和生成不足性三类:
1.失血性贫血
(1)急性失血如外伤,出血性疾病等。
(2)慢性失血如肠道畸形、溃疡病、钩虫病、肠息肉、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
2.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内在缺陷①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②红细胞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丙酮酸激酶缺陷症等。③血**白合成与结构异常如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白病等。
(2)红细胞外在异常①免疫因素存在破坏红细胞的抗体,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所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②感染因素因寄生虫、细菌毒素、溶血素等破坏红细胞。③化学物理因素如苯、铅、砷、蛇毒、烧伤等可直接破坏红细胞。④其他如脾功能亢进。
3.红细胞生成不足
(1)缺乏造血物质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2)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
下面详细介绍几种常见小儿贫血的病因: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常见于6个月到2岁的小儿。
(1)体内贮铁不足胎儿期从母体所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三个月为最多。正常足月新生儿体内贮铁量约为250~300mg(平均60~70mg/kg)。贮存铁及出生后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铁足够出生后3~4个月内造血之需。如贮铁不足,则婴儿期易较早发生缺铁性贫血。母患严重缺铁性贫血、早产或双胎致婴儿出生体重过低,以及从胎儿循环中失血(如胎儿输血至母体或输血至另一孪生胎儿),都是造成新生儿贮铁减少的原因。出生后延迟结扎脐带,可使新生儿多得35mg铁。
(2)铁摄入量不足饮食中铁的供给不足为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人奶和牛奶含铁量均低,不足婴儿所需,如单用奶类喂养又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则易发生缺铁性贫血。由于长期腹泻、消化道畸形、肠吸收不良等引起铁的吸收障碍时也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3)生长发育快随体重增长血容量相应增加,生长速度愈快,铁的需要量相,对愈大,愈易发生缺铁。婴儿至一岁时体重增至初生时的3倍,早产儿可增至5~6倍,故婴儿期尤其是早产儿最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4)铁的丢失或消耗过多食物过敏、肠息肉、美克尔憩室、钩虫病等也可引起肠道失血。失血1ml就相当于失铁0.5mg,长期小量失血都是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长期反复患感染性疾病,可因消耗增多而引起贫血。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缺乏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临床特点为贫血、神经精神症状、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用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治疗有效。
维生素B12和叶酸都是细胞DNA合成所必须的物质,是重要的造血原料,缺乏这两种物质可引起贫血,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故常见于素食乳母喂养或胃肠道吸收障碍的小儿。叶酸广泛存在于各种蔬菜水果中,羊奶中缺乏叶酸,故叶酸缺乏常见于仅以羊奶喂养或严重营养不良、肠道吸收障碍者。
3.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指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骨髓造血增强但不足以代偿红细胞的损耗所致的一类贫血,特点为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网织红细胞高及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二、临床表现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至2岁最多见。起病较为隐匿,不少患儿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诊断。
(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或苍黄,以口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为明显。易感疲乏无力,易烦躁哭闹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2)造血器官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淋巴结常轻度肿大。年龄愈小,病程愈久、贫血愈重,则肝脾肿大愈明显,但肿大程度罕有超过中等度者,淋巴结肿大程度较轻,质韧。
(3)其他症状和体征由于上皮损害可出现反甲,口腔黏膜及肛门发炎,舌**萎缩等。消化系统症状常有食欲低下,异食癖,时有消化不良、呕吐或腹泻。呼吸,脉率可代偿性加快,心前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贫血严重者可有心脏扩大,甚至并发心功能不全。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6个月~2岁的婴幼儿多见。常为母乳喂养而未添加辅食(尤其乳母长期素食或维生素吸收障碍)者、长期仅进食植物性食物或单纯羊奶喂养者。既往患慢性腹泻,或长期服用甲氨蝶呤、苯巴比妥等药物。
患儿皮肤呈腊黄色,呈虚胖或颜面略浮肿。头发细黄、稀疏。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与贫血程度不完全平行。维生素B12缺乏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反应迟钝,少哭不笑,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甚至退步,严重时可出现神经器质性病变,如肢体不规则震颤、踝阵挛。叶酸缺乏不发生神经系统症状,但可出现神经精神异常,如烦躁、易怒。患儿常食欲不振、恶心、腹泻、腹胀、舌炎,可伴肝脾肿大。
3.溶血性贫血
苍白、黄疸为突出表现。
(1)急性溶血起病急骤,常伴高热、寒战、恶心、呕吐、腹痛及腰背痛、血**白尿或胆红素尿。重者可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
(2)慢性溶血起病缓,病程长,多有间歇发作。在慢性病程中,常因感染、劳累或情绪紧张等因素诱发“溶血危象”,贫血和黄疸突然加重,伴有发热、寒战、呕吐,脾肿大显著并有疼痛。病程中还可出现“再生障碍危象”,表现为以红系造血受抑为主的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抑制,出现严重贫血、出血和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减少。此危象与微小病毒感染有关,呈自限性过程,持续数天或1~2周缓解。
三、检查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血象以血**白量减低为主。贫血早期红细胞数不减少,随着病情的发展红细胞数也减少。红细胞平均容积小于正常,红细胞平均血**白量和红细胞平均血**白浓度均减低。网织红细胞数正常。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一、中央浅染区增大。红细胞脆性降低。
(2)铁代谢检查血清铁减低。血清总铁结合力增加。血清铁饱和度明显下降。
(3)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严重病例也可增生低下。粒、红比例正常或后者增多。红细胞系统中以中幼和晚幼红细胞增加明显。各期红细胞胞体均较小,胞浆量少,染色偏蓝,因而显示胞浆成熟程度较胞核差。以普鲁氏蓝染色法可见铁粒幼红细胞减少,往往低于1.5%以下。白细胞系统无特殊改变。巨核细胞多正常。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1)外周血呈大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MCV>94fl,MCH>32pg。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大细胞为主,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常减少,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网织红细胞多正常。
(2)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红系统均出现巨幼变,呈“幼核老浆”,巨核细胞核分叶过多。
(3)血清维生素B12及叶酸测定VitB12<100pg/L,叶酸<3μg/L。
3.溶血性贫血
(1)首先寻找溶血的证据及代偿增生的证据,以确定溶血的存在
溶血的证据:①血**白下降,外周红细胞变形、破碎;②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③血管内溶血可见血**白尿及血**白血症(血浆肉眼呈粉红色)及含铁血黄素尿。
骨髓代偿增生的证据:①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②外周血涂片有核红血细胞、点彩及啫多染红细胞,粒细胞增多,有核左移,偶出现类白血病反应;③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系为主。
(2)确定病因的诊断:①红细胞膜的异常:外周红细胞形态异常,出现球形红细胞、椭圆红细胞或口形红细胞。可行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酸化甘油溶解实验、红细胞膜蛋白分析确诊。②红细胞酶的异常:可做多种红细胞酶的测定,如G-6-PD酶、丙酮酸激酶等。③血**白的异常:血涂片可见靶形红细胞。可行血**白电脉及抗碱血**白测定。④免疫性溶血:红细胞表面抗体测定及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阳性可明确为免疫性贫血;阴性可能为红细胞膜异常、红细胞酶异常、血**白异常以及药物、理化因素、感染等。
四、诊断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发病年龄、喂养史及血象特点可作出诊断。血**白量比红细胞数降低明显及红细胞的形态改变对诊断意义较大。
诊断本病一般不需做骨髓检查。如临床表现不典型时可试用铁剂治疗,如给药后网织红细胞升高、贫血改善,则有助于诊断。必要时可做骨髓检查(包括铁粒幼红细胞和含铁血黄素普鲁氏蓝染色检查),以及血清铁含量,血清铁结合力等铁代谢检查。诊断明确后还应进一步找出发病原因(如有无食物过敏、肠道慢性失血、寄生虫病等),以便对因治疗。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通过喂养史、贫血的临床表现、巨幼细胞贫血的外周血特点、骨髓巨幼样变和维生素B12、叶酸测定,可作出诊断。
五、鉴别诊断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维生素B6缺乏性贫血、铅中毒、慢性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遗传性小细胞性贫血等也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但相对少见,可根据各病的特点加以鉴别。[2]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应与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以及溶贫引起的骨髓巨幼样变鉴别。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突出者需与脑发育不全鉴别。
六、治疗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查明和去除病因。
(2)防治感染。
(3)补充铁剂。
(4)纠正偏食习惯,根据消化能力,增加富于铁质的食品。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1)去除病因:如纠正患儿或乳母不良的饮食习惯,及时合理添加辅食。
(2)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
3.溶血性贫血
(1)支持治疗应避免劳累、感染,避免使用可诱发溶血的药物。急性溶血或慢性溶血发生溶血危象时,应注意补液,碱化尿液,积极控制感染,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2)纠正贫血急性溶血时血**白下降至原来一半或慢性溶血引起重度贫血时,可输注悬浮红细胞。免疫性溶贫时,应输注洗涤红细胞,每次输入量以100ml为宜,输血速度宜慢。
(3)病因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可行脾切除术;遗传性红细胞酶异常时可输血、补充新鲜红细胞;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可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时可予激素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
附:小儿贫血的分度:
贫血分度
红细胞数血**白量(g/L)
新生儿
<6岁
>6岁
轻度
4~3
145~120
110~90
120~90
中度
~2
~90
~60
~60
重度
~1
~60
~30
~30
极重度
<1
<60
<30
<30

贫血形态学分类:
形态MCH(pg)
MCHC
常见疾病
正常
80~94
28~32——
大细胞贫血
>94
>32巨幼细胞贫血
正常细胞贫血
80~94
28~32再障,失血性贫血
小细胞贫血
<80
<28慢性感染,肾脏疾病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80
<28
<0.32
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黄甫江
2楼-- · 2019-01-24 11:35
  • 嘉言

    20:00-20:34 20:00-20:34

    临床医师-呼吸系统-第3讲

    临床执业医师

  • 嘉言

    10:00-10:23 10:00-10:23

    临床医师-消化系统-第1讲

    临床执业医师

  • 嘉言

    15:00-15:42 15:00-15:42

    临床医师-消化系统-第2讲

    临床执业医师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环球网校快问 · 最新文章 · 最新问题
Copy 2018 https://wenda.hqwx.com/ All R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6038139号-3 / Smrz 京ICP备16038139号-3/ 举报电话:400-678-3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