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大学的释义有三:一、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二、特指多科系的高等学校,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工科)方面的各种专业。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三、 太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 卢辩 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上古和封建时代“大学”一词除了指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外,还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根据文献记载,大学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教育职能的机构,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的成均和上庠;董仲舒:“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痒近是也”。虞舜时成立上庠,“上庠”即“高等学校”的意思;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以后夏朝的东序,商朝的瞽宗,周朝的辟雍,是当时位于京师的最高学府。皇朝帝国时代北京国子监辟雍殿到了汉朝,中央设立太学,为最高学府,而地方也开始设立郡学、州学、府学、县学等供同龄学生学习的的地方官办高等学校,相当于不同阶级的公立大学,低阶大学学业出色的学生可以进至高阶大学学习。隋唐以后太学改为国子监,唐朝以后出现书院。书院可以分为大学部、小学部,有些并不严格区分,有官办,有私立,不少是私办官助。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都是著名书院的代表。中国传统的学校以培养公共政治服务的官员仕人以及从事文化教育的文人为主,偏重儒学人文教育。另外,还有专门学科部或者专科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南朝宋时设有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合并后分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唐朝的国子监设有律学馆、书学馆、算学馆。明朝时设有专门培养外交翻译人才的四夷馆。此外还有兼具人才培养功能的专门性的科研及应用服务机构,如医学领域的太医馆等,天文历法领域的司天监或者钦天监等。还出现过综合性的学术研究机构,如南朝之宋朝设立的华林学省,相当于后来的中央研究院。近现代清朝时武汉大学的学堂教室到了清末,随着近代科学技术从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365633963西方传入中国,开始出现以近代科技教育为主的新式学校。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后,中国开始大量兴办新式学堂,初期主要借鉴日本,“大学”的现代意思则是由此而来,不少师资也直接从日本聘来。旧式学校或废止,或改为新式学堂。高等综合学堂名称先后统一称为“大学堂”、“大学校”,民国以后称为“大学”。中华民国成立后,许多学者从欧美大学留学归国后在国内大学任教,因此更多直接借鉴欧美大学。北洋政府时期制定了壬戌学制。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体现大学的综合性,曾一度规定具有三个以上学院的高校才能称为“大学”。北洋大学堂是第一所称为“大学堂”的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国立西式大学。而在澳门的圣保罗书院则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所西式高校,建于明末。戊戌变法中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在北洋政府时其改称为北京大学,而香港大学亦以大学为名,自此"大学"便成为高校的名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实行苏联式教育体制,进行了院系调整。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有些方面恢复到院系调整前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如今,既有专门性的大学,也有综合性的大学,既有公立大学,也有民办大学。
金成
关注
安卓版
iPhone版
多个标签请以空格隔开!
大学的释义有三:
一、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
二、特指多科系的高等学校,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工科)方面的各种专业。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三、 太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 卢辩 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上古和封建时代
“大学”一词除了指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外,还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根据文献记载,大学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教育职能的机构,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的成均和上庠;董仲舒:“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痒近是也”。虞舜时成立上庠,“上庠”即“高等学校”的意思;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以后夏朝的东序,商朝的瞽宗,周朝的辟雍,是当时位于京师的最高学府。
皇朝帝国时代
北京国子监辟雍殿
到了汉朝,中央设立太学,为最高学府,而地方也开始设立郡学、州学、府学、县学等供同龄学生学习的的地方官办高等学校,相当于不同阶级的公立大学,低阶大学学业出色的学生可以进至高阶大学学习。隋唐以后太学改为国子监,唐朝以后出现书院。书院可以分为大学部、小学部,有些并不严格区分,有官办,有私立,不少是私办官助。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都是著名书院的代表。中国传统的学校以培养公共政治服务的官员仕人以及从事文化教育的文人为主,偏重儒学人文教育。另外,还有专门学科部或者专科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南朝宋时设有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合并后分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唐朝的国子监设有律学馆、书学馆、算学馆。明朝时设有专门培养外交翻译人才的四夷馆。此外还有兼具人才培养功能的专门性的科研及应用服务机构,如医学领域的太医馆等,天文历法领域的司天监或者钦天监等。还出现过综合性的学术研究机构,如南朝之宋朝设立的华林学省,相当于后来的中央研究院。
近现代
清朝时武汉大学的学堂教室
到了清末,随着近代科学技术从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365633963西方传入中国,开始出现以近代科技教育为主的新式学校。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后,中国开始大量兴办新式学堂,初期主要借鉴日本,“大学”的现代意思则是由此而来,不少师资也直接从日本聘来。旧式学校或废止,或改为新式学堂。高等综合学堂名称先后统一称为“大学堂”、“大学校”,民国以后称为“大学”。中华民国成立后,许多学者从欧美大学留学归国后在国内大学任教,因此更多直接借鉴欧美大学。北洋政府时期制定了壬戌学制。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体现大学的综合性,曾一度规定具有三个以上学院的高校才能称为“大学”。
北洋大学堂是第一所称为“大学堂”的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国立西式大学。而在澳门的圣保罗书院则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所西式高校,建于明末。戊戌变法中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在北洋政府时其改称为北京大学,而香港大学亦以大学为名,自此"大学"便成为高校的名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实行苏联式教育体制,进行了院系调整。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有些方面恢复到院系调整前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如今,既有专门性的大学,也有综合性的大学,既有公立大学,也有民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