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学习的是逻辑学,如今想考中级经济师,需要什么要求?

2019-11-20 16:08 2001浏览 9回答
我以前学习的是逻辑学,如今想考中级经济师,需要什么要求?

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后发表回答
云南
1楼 · 2019-11-20 16:35.采纳回答

我也是学习的逻辑学,计划报名考试中级经济师,中级经济师报名考试的要求是报名参与经济专业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反对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道路,遵纪违法,恪守社会私德。并具有以下要求之一者,均契合中级经济师报名考试要求。1、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从事专业职业满10年, 获得经济专业初级资格。2、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专业职业满6年。3、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专业职业满4年。4、 获第二学士学位后或研讨生班结业后从事专业职业满2年5、获硕士学位后从事专业职业满1年。6、获博士学位

心竺
2楼-- · 2019-11-20 16:27

逻辑根本规律是正确思想的基本假定,也是理智的交流的必要要求。主要的逻辑根本规律有四条:同一概、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一)同一概

同一概的根本内容是:在同一思想进程中,每一思想的本身必需是同一的。同一概的公式是:“A是A”。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就是说,在同一思想进程中,所运用的每一概念或判别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恣意变换。

同一概在思想或论证进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想确实定性。而只要具有确定性的思想才能够是正确的思想,才干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干停止思想交流。否则,假如盲目或不盲目地违背同一概的逻辑门槛,混杂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杂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定会使思想含糊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因而,恪守同一概的逻辑门槛乃是正确思想的必要要求。违背同一概门槛罕见的逻辑错误有:

①在同一思想中必需坚持概念本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杂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比方,某报载小品文一则,挖苦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低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成心偷换概念。我们晓得,所谓“低价姑娘”的“价”,是“价钱”的“价”——人们是用“低价姑娘”来贬低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它赞誉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珍贵。因而,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姑娘的上述答话却成心将它们混淆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分明的违背同一概门槛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思想进程中必需坚持论题本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混杂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罕见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进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别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杂或同等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比方,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天文时讲过下述这样一段话:

“我以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天文。某个政府的地形和地位完全可以和这个政府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天文课兼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由于,这样做所占的时刻较少,而取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这样:这个政府的天文归天文,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相互联络起来。”

从这段话里不好看出:说话者最后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天文”,而随后所阐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把历史课和天文课兼并”。显然,说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杂起来了,因此他就盲目或不盲目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这就是一种混杂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下面再举例阐明。

■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讨教。这个智者为了显示本人的身手,给了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他劈头就提出了这样的成绩:你学习的是曾经晓得的东西还是不晓得的东西?这个青年当然答复说,学习的是不晓得的东西。于是这个智者就向这个青年收回了一连串的成绩:

“你看法字母么?”

“我看法。”

“一切的字母都看法吗?”

“是的。”

“而教员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看法字母吗?”

“是的。”

“假如你看法字母,那么他教你的不就是你曾经晓得的东西吗?”

“是的。”

“那么,或许你并不在学,只是那些不识字母的人在学吧!”

“不,我也在学。”

“那么,假如你看法字母,就是学你曾经晓得的东西了。”

“是的。”

“那么,你最后的答复就不对了。”

这个青年就这样被智者欧底姆斯搞晕了,于是供认本人的失败,而甘愿拜欧底姆斯为师。

剖析:其实,在这个典故里,智者欧底姆斯运用了偷换概念的办法,把这个青年弄得晕头转向的。

■物理教师出一道题当堂考学生,标题是:“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减少了三十四分之一。后来,铁块又熔化成铁水,体积添加多少?”

学生甲经过计算,答复道:“熔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添加了三十三分之一。”

乙马上支持说:“不对。同是一块铁。减少的是三十四分之一,添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吗?”

甲又说:“不是我自相矛盾,而是你混杂了概念”。

请剖析甲、乙两人谁是谁非。

剖析:甲的说法是对的,乙的说法是错的。

由于“添加”和“减少”都是相对的概念。减少三十四分之一,是相关于铁水凝结成铁块来说的;添加三十三分之一,是相关于铁块熔化为铁水说的。这样甲的说法并不自相矛盾;乙的确是混杂概念,由于他把“铁块添加”和“铁水减少”这两个概念混淆起来了。

(二)矛盾律

矛盾律实践上是制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矛盾律的根本内容是:在同一思想进程中,两个相互矛盾或支持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或许说,一个思想及其否认不能同时是真的。

矛盾律的公式是:并非(A而且非A)。

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支持关系的命题。因而,“并非(A而且非A)”是说:A和非A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亦即其中必有一个命题是假的。

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向性。而坚持思想的前后一向性,乃是正确思想的一个必要要求。矛盾律门槛对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支持的判别不能都一定,必需否认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比方,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已经谈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卖矛(长矛)和盾(盾牌)的人,先吹嘘他的盾如何的巩固,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过了一会,他又吹嘘他的矛是如何的锐利,说:“吾矛之利,物无不陷”。这时旁人讥讽地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卖矛与盾的人无言以答了。由于,当他说“我的盾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时,实践上是判定了“一切的东西都是不可以刺穿我的盾”这个全称否认命题;而当他说“我的矛可以刺穿任何东西”时,实践上又判定了“有的东西是可以刺穿我的盾的”这一特称一定命题。这样,由于他同时一定了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因此就堕入了“自相矛盾”的地步。

从言语方面看,在遣词造句时,假如把反义词同时赋于同一主语,那就会发作文字上的矛盾。这种文字上的矛盾也必定会招致思想上的逻辑矛盾。我们看下面两个例句: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船桨忽上忽下拍打着水面,收回紊乱的节拍声。”

下面再举例阐明。

■一个年轻人对大创造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创造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剖析:为什么这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由于他的想法包括了逻辑矛盾。由于他一方面供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供认“作为寄存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别是相互矛盾的。

■1919年,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已经提出这样一个成绩:

“某村子里有个理发师,他规则:在本村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那些本人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请问:这个理发师给不给本人刮胡子?”

这是数学史上著名的“理发师悖论”,请剖析这里面包括的逻辑矛盾。

剖析:理发师给不给本人刮胡子呢?只要两种状况:不给本人刮,或许给本人刮。

假如理发师不给本人刮胡子,那么依照他的规则(我一定要给那些本人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给本人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不给本人刮胡子动身,必定推出理发师应该给本人刮胡子的结论,这自身就构成逻辑矛盾。

假如理发师给本人刮胡子,那么依照他的规则(我只给那些本人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不给本人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给本人刮胡子动身,必定推出理发师应该不给本人刮胡子的结论,这自身也是一个逻辑矛盾。

■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假如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人口供中只要一人是假的。假如以上判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解题剖析] 正确答案:B。

乙和丁的口供矛盾,依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要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依据充沛要求假言推理一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判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

(三)排中律

排中律的根本内容是:在同一思想进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许非A”。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白性。而思想的明白性也是正确思想的一个必要要求。

排中律的逻辑门槛是:关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判别,必需明白地一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认。关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假如有人既不供认前者是真的,又不供认后者是真的,或许说,假如有人既以为前者是假的,又以为后者也是假的,那么此人的思想就堕入了我们习气所说的“摸棱两可”之中(实践上应该叫做“摸棱两不可”)。不置可否是一种罕见的违背排中律门槛的逻辑错误。所谓摸棱两可,就是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之间,逃避作出明白的选择,不作明白一定的答复,既不一定,也不否认。

■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赞同”。试剖析甲、乙两人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剖析:甲的说法违背了矛盾律的门槛,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由于他同时判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别。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违背了排中律的门槛,由于排中律以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别不能同假,而乙恰恰判定上述两个判别都是假的。

陈教师
3楼-- · 2019-11-20 16:23

正确答案是B——乙是唯一发扬正常的人。

证明:

假如甲发扬正常,可推出“甲的化学经过”(由于他说的“假如我在考试中发扬正常,我将能经过化学考试”是真话),而“甲的物理没有经过”(由于他是“唯一的一个没有经过另一门考试的人”);而其乙、丙都发扬不正常,且乙、丙两人物理都经过了。但这与丙说的“假如我在考试中发扬不正常,我将不能经过物理考试”(真话)相矛盾。所以,“甲发扬正常”的假定不能成立。

假如丙发扬正常,可推出“丙的物理经过”(由于他说的“假如我在考试中发扬正常,我将能经过物理考试”是真话),而“丙的化学没有经过”(由于他是“唯一的一个没有经过另一门考试的人”);而其甲、乙都发扬不正常,且甲、乙两人化学都经过了。但这与乙说的“假如我在考试中发扬不正常,我将不能经过化学考试”(真话)相矛盾。所以,“丙发扬正常”的假定不能成立。

只要乙发扬正常,才干满足题干的一切陈说。这时实践状况是:

乙经过了物理(化学没有经过)

甲、丙经过了化学(物理没有经过)

普通人的困惑在于:“甲发扬不正常”而“甲经过了化学”与甲所说的“假如我在考试中发扬正常,我将能经过化学考试”(真话)能否抵触?

其实是不抵触的,由于“发扬正常”只是他“经过化学”的充沛要求而不是必要要求,因而,甲“发扬不正常”并不能得出“甲化学不能经过”的结论。并不影响他说的“假如我在考试中发扬正常,我将能经过化学考试”是真话。

最初一点的原理就是普通逻辑中充沛要求假言判别“前件假后件真假不定”的逻辑性质(或充沛要求假言推理的规则“已知前件为假不能推出后件的真假”),详见《逻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作者杨树森)第165-168页)

  • 刘艳霞

    19:00-21:17 19:00-21:17

    中级经济基础-真题解析第一场

    中级经济师

  • 殷巧玲

    19:00-21:00 19:00-21:00

    中级人力-真题解析第一场

    中级经济师

  • 孙晶

    19:00-21:00 19:00-21:00

    中级工商-真题解析第一场

    中级经济师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环球网校快问 · 最新文章 · 最新问题
Copy 2018 https://wenda.hqwx.com/ All R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6038139号-3 / Smrz 京ICP备16038139号-3/ 举报电话:400-678-3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