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 建议改革硕士招生考试制度

  • 原创经验
  • |
  • 更新:
  • |

目前,两会已闭幕,多数高校复试、调剂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由于推免生已经占去相当部分的计划招生名额,考生们需要去竞争扣除推免生所占名额之外的剩余招生名额,因此实际报录比还将大于3.4:1,造成绝大部分考生想继续深造而不能,”两会上,一位代表的呼吁说到了太多考研学子的心坎里,两会代表提出让高校或科研院所自主决定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建议。除此之外,其他两会代表还提出了改革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生“涨薪”、分级评价等建议。一起看看两会考研热点话题吧。


具体内容

  1. 1

    加快推进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构建“国考+校试”两段式考试模式,“与高考改革和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相比,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相对滞后,而且现行制度对本科教学秩序客观上形成强大的冲击。”张改平说,筑基固本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要求,本科教育居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但由于硕士研究生持重考试的初试安排在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应届本科考生不得不在大四第一学期(甚至大三期间)就把时间和精力几乎全部花在复习备考上,严重影响本科阶段专业课学习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他指出,不少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或考研率,为考研学生开绿灯甚至考试“放水”,一些院校在本科教学管理上也为学生备考让路。加快推进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期间,发生了多起出错试题、错装试卷、试题泄露等考试事件,影响了考生正常考试,造成了恶劣影响。类似事件发生后,现行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

    “新时代新形势下,公众对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的科学性、公平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张改平指出,现行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存在冲击本科阶段正常教学秩序、影响本科阶段人才培养质量、考务组织部门工作压力巨大等问题。

    他建议,进一步优化初试,强化复试,构建“国考+校试”的两段考试模式。在国考方面,参加对象为大学三年级、四年级学生以及符合相关条件社会考生,科目包括英语、政治、数学、科技写作(考生根据研究生招生单位的招生章程选择相应的考试科目)。考试时间为一年一次,成绩有效期为 2~3年,考试合格者将获得合格证书。

    在校试方面,参加对象为大学四年级学生及符合相关条件的社会考生。考核方式为笔试、面试联考。笔试主要考核学生的学科基础和专业能力。面试主要考察考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包括外语听说能力、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人文素养、创新情神与创新能力等。

    两会代表: 建议改革硕士招生考试制度

  2. 2

    建议研究生招生指标下放各招生单位:

    中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每年的总量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确定的五年、十年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结合国家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安排建议,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执行。在提案中,易建强表示教育主管部门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办法,分配不尽合理的招生指标给各招生单位。结果是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高校,每年的招生指标都不够,且不均衡,造成有些单位的导师们需轮流隔年招生,有些单位的导师甚至两三年都轮不到招生名额。

    以2020年数据为例,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41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51万人。2020年考研扩招后,报录比约为3.4:1。“由于推免生已经占去相当部分的计划招生名额,考生们需要去竞争扣除推免生所占名额之外的剩余招生名额,因此实际报录比还将大于上述比例,造成绝大部分考生想继续深造而不能,”易建强在提案中表示。

    易建强在提案中提出了三个方面,一是将研究生招生指标的决定权完全下放给各招生单位;二是设置合理的导师人均每年招生名额上限,比如如在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条件下,每位硕士生导师每年可招收硕士研究生不超过3-4名、每位博士生导师每年可招收博士研究生不超过2-3名;三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宽进严出,上级主管部门继续加大对学位论文的抽查,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导师、学科、单位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如对未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收回其学位期证书、对出现问题的导师采取一票否决制取消其招生资格、对出现问题的部门或学科责令停招一年、对出现问题的培养单位进行警告甚至撤销招生资格等。

    针对研究生招生指标管理方式的提案或建议并非第一次出现在全国两会中,2019年教育部曾答复过《关于逐步放开研究生招生指标控制的提案》,在答复中教育部表示,当前普通本科、研究生年度招生计划的审批下达,是各级政府履行核定办学规模法定职责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央和各地财政教育项目年度支出的主要依据,在当前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已经较大、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计划管理也是稳定地方和高校发展预期,防范高等教育系统性风险的必要手段。

    教育部还表示从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治理经验看,政府对高等学校、特别是公立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进行管理和调控,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当前,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制定中长期事业发展目标时,局限于当地情况,对全国和周边省份情况的兼顾不够,与国家宏观目标和发展节奏差距较大,不少省份存在不顾办学条件和质量、不顾社会需求,片面追求规模增长的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

    对此,易建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其提出的提案与教育部此前的回复并不冲突,各单位可以提前确定预计招生计划,再向教育部备案。

  3. 3

    应允许部分高校因校制宜:

    教育部计划2020年扩招硕士研究生18.9万名,并明确将继续扩大相应招生规模。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李对此表示,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盘活教育市场,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应允许部分高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实行“一校一策”的政策。部分高校取消或大部分减少在本科阶段的教育,把更多的教育资源汇聚在研究生阶段,如果这一举措符合该校或该学科未来的发展要求,就应该得到鼓励和包容。

  4. 4

    允许一批地方高水平大学适当扩大招生规模: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建议,对一批教学科研实力较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较大话语权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允许其适当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对服务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艰苦行业的学科、专业出台激励制度。

    两会代表: 建议改革硕士招生考试制度

  5. 5

    着力减轻教师负担,健全考核方法: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教授刘昌俊建议,国家和高校应着力减轻教师负担,增加教师的荣誉感和幸福感,让他们安心、静心、宽心从事育人和创新研究;同时,要健全考核方法,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考核制度。

  6. 6

    对研究生毕业生进行分级评价: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黄爱龙表示,当前我国研究生学位认定的相关制度尚不健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较为突出的有:考评方式异化,“唯论文”倾向严重;认定标准“宽严不齐”,培养质量难保一致;缺乏细化的划分标准,毕业生质量“良莠不分”;认定程序不健全 ,极易导致“法律纠纷”。

    “英国一直使用等级制对研究生毕业生进行分级评价,同样的硕士文凭会依据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不同,颁发不同等级的硕士学位。大部分分为通过、优和卓越3个等级。”他建议,尽快出台研究生毕业生等级划分细则及评价办法。对研究生毕业生进行等级评定,明确是几等学位,使国内的研究生毕业评价更加公平全面,为毕业学生以及企业提供更加合理的选择参考。

  7. 7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给予导师自主权: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表示,当前,亟须做好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把专业实践落到实处。建议根据研究生导师“跨界工作”或“多元工作”的特性,依据课题类型、研究生教育类型,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建立灵活的运作机制,给予导师自主权。

  8. 8

    切实提高博士研究生津贴:

    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认为,研究生津贴和资助较低,建议切实提高博士研究生津贴,建立多渠道资助体系,制定合理科研经费补助且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提供持续的博士研究生奖学金。

  9. 9

    使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进入导师队伍: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农业大学教授马晖玲认为,在导师遴选上要破除唯职称、唯论文的导向,使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进入导师队伍,以扩充教师队伍数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注意事项

  • 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91.65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10.52万人,招收硕士生81.13万人。2020年硕士扩招18.9万人,硕士总招生人数将达到100.03万人左右,而这其中还包括推免生。虽然扩招,但2020考研报考人数341万,这意味着,将有240多万的考生遗憾落榜!作为考研的参与者之一,你最想让哪个代表的提案成为现实呢?


作者声明:本篇经验系本人依照真实经历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