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谢邀,大学生最不差的就是各种概念。咱们说点具体落地的内容。
首先第一点也是我经常跟我的同学提的,现在拿起石头往大街上一扔,只要是搞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就敢跟你说BIM、说建筑全生命周期、说大数据。有什么用呢?没用!那么如果这个没有用的话,那么什么有用呢?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是整体的专业素质。
比如以后我想在施工单位做施工BIM,ok那么你要明白现场的施工技术、商务上的扣减关系、现场管理等等。
而且现在很多的国家政策都是指向了2020年,所以在这个时候2020年基本上市场上已经把这个BIM普及了,而现在的大学生哪怕是大四的学生也是在今年也就是2019年毕业,学的在明白也只是领先市场两年而已,但是你们还没有经验。而两年之后普及之后如果你还只是仅仅的抓住BIM这根稻草可能也有很大的几率救不起你了。
但是你把基础知识都学明白了,凭借着这两年的经验填充在加上你的基本BIM技术能力,你完全可以做企业的信息管理了(因为BIM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当然你在施工企业玩的明白。)哪怕是跳槽起点也会稍微的高一些。
还有就是不要一头的钻进技术研究要多学学管理方面的东西,现在你有现场BIM经验+管理经验+外语能力在市场上就能找到一个非常不错的offer。但是各位猎头看的不是你软件玩的遛不遛,而是你的管理能力+专业知识+软件能力。
另外基本的证书还是要多考几个在加上pmp这个证书在软件公司是比较认的。
1.了解BIM基础知识和应用场景,如果你现在被问起BIM仍然没有清晰的概念,那么应该下点功夫了。
2.结合自己的专业深入理解BIM,学习和思考本专业BIM应用点。
3.如果有机会接触BIM项目,千万不要错过机会。
从07年开始,BIM热潮逐渐席卷了中国建筑行业,在2014年麦克劳-希尔公司和清华大学共同完成的《2014中国BIM报告》中,中国BIM发展速度位列全球第4。但在近两年,由于BIM被过度“神化”以及各方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BIM在中国成为了“空中楼阁”。可谓大潮初起,泥沙俱下,很多人对BIM的热情开始锐减,甚至有的谈“BIM”色变。
BIM在中国发展存在着“水土不服”的情况,原因在于BIM影响的不仅仅是使用的工具、技术,还有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的方式流程,甚至整个行业的产业链结构。这与目前国内政策体制,项目承发包模式,设计服务过于强调速度,人员能力碎片化,施工管理过于粗放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并不是单纯依靠软件和执行团队便可以实现企业BIM的应用。在热潮之后我们需要冷静的去思考:从企业层面上,需要制定什么样政策战略才能将BIM融入生产、管理、经营,完成信息化的建设;从项目层面上,如何使BIM技术可以落地,达到效率、效益上的提升。
中国正处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发展的时期,很多行业追求的是“短、平、快”,往往忽视了质量和长远的利益,缺少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建筑行业,相比日本或台湾的精细化,我们的粗放型也是导致BIM寸步难行的原因之一。本文将从项目层面入手,带着“工匠精神”与读者探讨BIM技术发展方向。
▲ BIM模型精度标准
摒弃眼高手低,需回归本源
摒弃眼高手低,需回归本源。目前,市场上的BIM应用点层出不穷,很多企业想方设法“诱引”客户买单,绞尽脑汁地为BIM穿上“高大上”的外衣,然而众多不成熟的应用点多次让BIM扣上了华而不实的帽子。针对BIM的发展,我们需要高瞻远瞩,更要脚踏实地。BIM的基础是信息模型,所有的应用都要基于具有准确全面的信息模型上实现才有意义。在现阶段,BIM更多的依据设计图去建模,通过碰撞检查、管线综合检讨和深化图纸。有的人认为这种工作流程相比传统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更多的时间,却没有带来多少效益。其实当前行业设计周期短,设计费用低下等问题导致设计质量偏低,很多施工图都无法很好的指导施工,设计图是传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施工图识消化设计理念,以施工者的立场,把他加强表现出来。精细的BIM模型,可以完善施工图,考虑施工面,优化细节。
▲ 施工图制图流程
标准化,施工过程中不改图纸,不因修改图纸而增加成本和受其他综合因素的影响,可以大幅提升净利润。可见,施工前图纸的理解及各方沟通效率,图纸的精细化程度,基础的碰撞检查和管线综合应用,很大程度影响项目成本。
BIM不能只停留于建模,但也不能只着眼于模型之外的拓展应用,模型是基础数据库,创建精确丰富的信息数据才能有效地支持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营维护。在还无法从应用BIM的方式(三维参数化)进行设计的阶段,BIM的工作流程更多的是依据图纸建模,我们需要更好的去规划在建筑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我们所需要的模型包含哪些构件,我们的构件需要到什么精度,逐步建立模型标准,这样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因为冗余的数据影响信息的提取。在如今BIM的应用受限于大环境,我们更需要从点滴做起,摒弃眼高手低,从模型的准确度入手,制定标准规范,在相应的阶段创建相应精度的模型,将模型的效益最大化。
避免浅尝辄止,需循序渐进
BIM“教父“—Jerry Laiserin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BIM是过程自动化的一种形式,很多想成为BIM定义者的人通常会从“软件”、“数字化”或“参数化”等词开始,并且很快就落入由现有软件工具所具备的特性而衍生出来的特定功能。而BIM并没有改变设计施工的本质,设计施工没有BIM,还是一样进行,它影响的是建筑信息的记录方式,影响的是工作流程,信息管理的方式,改变的是一个过程,并不改变结果。就像著名“质量管理专家”W.Edwards Deming的一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把你正在做的描述成一个过程,那表示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在实施BIM的时候,如果不能正确理解BIM在建筑革命中的角色,忽视了过程而只追求结果,那BIM的道路将举步维艰,甚至无法实现。
现在很多被抨击为“假BIM”的应用点通常是只关注结果,通过三维模型输出一份报告、输出一个视频等,便称之为BIM。本文开头有提到,BIM改变的不仅是工具和技术,通过软件生成的数据只能代表一种结果,提升建筑品质和效率还需要生产方式,管理流程的改进。因此很多BIM应用点在推广时经常碰壁,这时我们不应浅尝辄止,要完善现有的过程,替换传统模式中薄弱的环节或提供缺少的环节,重新设计原有的过程。以工程量统计的应用为例,国内的清单工程量无法完整从BIM模型中提取,一是和模型精度有关;二是模型只能体现材料的净用量,无法表现损耗量和人工、机械台班量;三是软件功能不成熟,效率不高。对于通过BIM实现工程量统计,需要去判断工程实际工期和模型创建所需的时间,了解材料的权重,需求量大小,占用资金比例,备料的难易度和市场价格,对材料进行分级,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控制。同时,由于国外软件本地化功能不成熟,国内软件底层设计有缺陷,还需要判断国内外软件实现各材料工程量统计的准确与难易程度,才能更好的过渡传统模式与BIM间的转换。
▲ BIM各专业模型搭
切勿刻足适屦,需因地制宜
国内的BIM发展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外建筑业大多以市场化为主,企业对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而我国是市场和政府监管并存,工程周期短,靠的多数是现场经验及应变能力。BIM之所以能在国外大受欢迎的原因是BIM的标准化、精确和协同能力,而在国内多数企业没有足够的费用和时间去实施。
工程编码作为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成本分析和数据积累的基础,国外有类似Uniformat、Masterformat、Omniclass等成熟的编码体系,而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独立存在的适合建筑工程各方面使用的编码体系,也因此对建筑项目各阶段的投资和费用划分及管控、数据积累等处于混乱状态,给有关参与方在理解和沟通上形成很大的障碍。想要更好的实现BIM价值,建立工程编码体系至关重要,而且编码必须本地化,不能生搬硬套国外标准,需符合国内建筑业管理和发展要求,才能使价值更好的落地生根。
▲ BIM模型虚拟漫游
“工匠精神”在的定义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其包含了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以及专业、敬业等主要内涵。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企业盲目追求短平快,导致建筑物没有达到该有的品质需求。传统的建筑业生产力改进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数据创建、计算、分析、管理和共享困难;二是协同困难,BIM的出现,解决了这两大难题,同时提供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方法。我们需要的是克服浮躁的情绪,借鉴国外成熟的模式流程和标准规范,形成本土化的标准,不眼高手低的寻求“高大上”的效果,也不浅尝辄止的消极看待BIM的发展,以“工匠精神”从基础做起,逐步完善实现BIM的应用。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我
BIM是个P!我一直这么认为的,也一直认为是对的!
但是现在变了,人在变事在变,因为看BIM不能单从设计、业主、施工单位单个主体来看,对于他们个体来说,这个BIM确实多余了。
设计单位,本来好好的画我的CAD非得搞这个BIM,实实在在的增加了设计师的时间成本。
业主单位,麻蛋,这又是要在我这里搞一笔所!
施工单位,有CAD就行了啊!难道没有它我还修不好房子了吗?多此一举!
至于为什么改变想法了,原因前面别人回复的内容就是我要说的。
【建筑圈】头条号,更多就点我头像吧!
过去20多年来,CAD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使建筑师、工程师们甩掉图板,从传统的手工绘图、设计和计算中解放出来,可以说是工程设计领域的第一次数字革命。而现在,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出现将引发工程建设领域的第二次数字革命。BIM不仅带来现有技术的进步和更新换代,也会影响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并将推动人们思维模式的转变。BIM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在国内建筑市场,BIM目前多应用在以下领域:
过去20多年来,CAD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使建筑师、工程师们甩掉图板,从传统的手工绘图、设计和计算中解放出来,可以说是工程设计领域的第一次数字革命。而现在,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出现将引发工程建设领域的第二次数字革命。BIM不仅带来现有技术的进步和更新换代,也会影响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并将推动人们思维模式的转变。BIM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在国内建筑市场,BIM目前多应用在以下领域:
一、BIM模型维护
BIM模型维护是指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建立和维护BIM模型,使用BIM平台汇总各项目团队所有的建筑工程信息,消除项目中的信息孤岛,并将得到的信息结合三维模型进行整理和储存,以备项目全过程中项目各相关利益方随时共享。目前业内主要采用“分布式”BIM模型的方法,建立符合工程项目现有条件和使用用途的BIM模型。这些模型根据需要大致可分为:设计模型、施工模型、进度模型、成本模型、制造模型、操作模型等。
二、场地分析
传统的场地分析存在诸如定量分析不足、主观因素过重、无法处理大量数据信息等弊端。通过BIM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对场地及拟建的建筑物空间数据进行建模,可迅速得出较准确的分析结果,帮助项目在规划阶段评估场地的使用条件和特点,从而作出新建项目最理想的场地规划、交通流线组织关系、建筑布局等关键决策。
三、建筑策划
建筑策划利用对建设目标所处社会环境及相关因素的逻辑数理分析,研究项目任务书对设计的合理导向,制定和论证建筑设计依据,科学地确定设计的内容,并寻找达到这一目标的科学方法。BIM能够帮助项目团队在建筑规划阶段,通过对空间进行分析来理解复杂空间的标准和法规,从而节省时间,并提供对团队更多增值活动的可能。特别是在客户讨论需求、选择以及分析最佳方案时,能借助BIM及相关分析数据,作出关键性的决定。
四、方案论证
在方案论证阶段,项目投资方可以使用BIM来评估设计方案的布局、视野、照明、安全、人体工程学、声学、纹理、色彩及规范的遵守情况。BIM甚至可以做到建筑局部的细节推敲,迅速分析设计和施工中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 方案论证阶段还可以借助BIM提供方便的、低成本的不同解决方案供项目投资方进行选择,通过数据对比和模拟分析,找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帮助项目投资方迅速评估建筑投资方案的成本和时间。
在方案论证阶段,项目投资方可以使用BIM来评估设计方案的布局、视野、照明、安全、人体工程学、声学、纹理、色彩及规范的遵守情况。BIM甚至可以做到建筑局部的细节推敲,迅速分析设计和施工中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
方案论证阶段还可以借助BIM提供方便的、低成本的不同解决方案供项目投资方进行选择,通过数据对比和模拟分析,找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帮助项目投资方迅速评估建筑投资方案的成本和时间。
五、可视化设计
对于设计师而言,除了用于前期推敲和阶段展现,大量的设计工作还是要基于传统CAD平台,使用平、立、剖等三视图的方式表达来展现自己的设计成果。 BIM的出现使得设计师不仅拥有了三维可视化的设计工具,所见即所得,更重要的是通过工具的提升,使设计师能使用三维的思考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同时,也使业主及最终用户真正摆脱技术壁垒的限制,随时知道自己的投资能获得什么。
对于设计师而言,除了用于前期推敲和阶段展现,大量的设计工作还是要基于传统CAD平台,使用平、立、剖等三视图的方式表达来展现自己的设计成果。
BIM的出现使得设计师不仅拥有了三维可视化的设计工具,所见即所得,更重要的是通过工具的提升,使设计师能使用三维的思考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同时,也使业主及最终用户真正摆脱技术壁垒的限制,随时知道自己的投资能获得什么。
六、协同设计
协同设计是一种新兴的建筑设计方式,它可以使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通过网络的协同展开设计工作。现有的协同设计主要是基于CAD平台, CAD的通用文件格式仅仅是对图形的描述,无法加载附加信息。 BIM使得协同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参照,BIM技术为协同设计提供底层支撑,大幅提升协同设计的技术含量。借助BIM的技术优势,协同的范畴也从单纯的设计阶段扩展到建筑全生命周期,需要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方的集体参与,因此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带来综合效益的大幅提升。
协同设计是一种新兴的建筑设计方式,它可以使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通过网络的协同展开设计工作。现有的协同设计主要是基于CAD平台, CAD的通用文件格式仅仅是对图形的描述,无法加载附加信息。
BIM使得协同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参照,BIM技术为协同设计提供底层支撑,大幅提升协同设计的技术含量。借助BIM的技术优势,协同的范畴也从单纯的设计阶段扩展到建筑全生命周期,需要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方的集体参与,因此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带来综合效益的大幅提升。
七、性能化分析
无论什么样的分析软件都必须通过手工的方式输入相关数据才能开展分析计算,而且需要专业的人员才能完成,同时由于设计方案的调整,数据的录入工作需要经常性的重复录入或者校核,使建筑设计与性能化分析计算之间严重脱节。 利用BIM技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创建的虚拟建筑模型已经包含了大量的设计信息(几何信息、材料性能、构件属性等),只要将模型导入相关的性能化分析软件,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析结果,原本需要专业人士花费大量时间输入大量专业数据的过程,通过BIM技术可以自动完成,**降低了性能化分析的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
无论什么样的分析软件都必须通过手工的方式输入相关数据才能开展分析计算,而且需要专业的人员才能完成,同时由于设计方案的调整,数据的录入工作需要经常性的重复录入或者校核,使建筑设计与性能化分析计算之间严重脱节。
利用BIM技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创建的虚拟建筑模型已经包含了大量的设计信息(几何信息、材料性能、构件属性等),只要将模型导入相关的性能化分析软件,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析结果,原本需要专业人士花费大量时间输入大量专业数据的过程,通过BIM技术可以自动完成,**降低了性能化分析的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
八、工程量统计
BIM是一个富含工程信息的数据库,可以真实地提供造价管理需要的工程量信息,借助这些信息,计算机可以快速对各种构件进行统计分析,**减少了繁琐的人工操作和潜在错误,非常容易实现工程量信息与设计方案的完全一致。
九、管线综合
随着建筑物规模和使用功能复杂程度的增加,无论设计企业还是施工企业甚至是业主对机电管线综合的要求愈加强烈。利用BIM技术,通过搭建各专业的BIM模型,设计师能够在虚拟的三维环境下方便地发现设计中的碰撞冲突,从而**提高了管线综合的设计能力和工作效率。这不仅能及时排除项目施工环节中可能遇到的碰撞冲突,显著减少由此产生的变更申请单,更**提高了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由于施工协调造成的成本增长和工期延误。
十、施工进度模拟
通过将BIM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链接,将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整合在一个可视的4D(3D+Time)模型中,可以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4D施工模拟技术可以在项目建造过程中合理制定施工计划、精确掌握施工进度,优化使用施工资源以及科学地进行场地布置,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资源和质量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达到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目标。 此外,借助4D模型,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投标中将获得竞标优势,BIM可以协助评标专家从4D模型中很快了解投标单位对投标项目主要施工的控制方法、施工安排是否均衡、总体计划是否基本合理等,从而对投标单位的施工经验和实力作出有效评估。
通过将BIM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链接,将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整合在一个可视的4D(3D+Time)模型中,可以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4D施工模拟技术可以在项目建造过程中合理制定施工计划、精确掌握施工进度,优化使用施工资源以及科学地进行场地布置,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资源和质量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达到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目标。
此外,借助4D模型,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投标中将获得竞标优势,BIM可以协助评标专家从4D模型中很快了解投标单位对投标项目主要施工的控制方法、施工安排是否均衡、总体计划是否基本合理等,从而对投标单位的施工经验和实力作出有效评估。
十一、施工组织模拟
施工组织是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决定了各阶段的施工准备工作内容,协调了施工过程中各施工单位、各施工工种、各项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BIM可以对项目的重点或难点部分进行可建性模拟,按月、日、时进行施工安装方案的分析优化。对于一些重要的施工环节或采用新施工工艺的关键部位、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等施工指导措施进行模拟和分析,以提高计划的可行性;也可以利用BIM技术结合施工组织计划进行预演以提高复杂建筑体系的可造性。
施工组织是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决定了各阶段的施工准备工作内容,协调了施工过程中各施工单位、各施工工种、各项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BIM可以对项目的重点或难点部分进行可建性模拟,按月、日、时进行施工安装方案的分析优化。对于一些重要的施工环节或采用新施工工艺的关键部位、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等施工指导措施进行模拟和分析,以提高计划的可行性;也可以利用BIM技术结合施工组织计划进行预演以提高复杂建筑体系的可造性。
十二、数字化建造
BIM模型直接应用于制造环节,建筑中的许多构件可以异地加工,然后运到建筑施工现场,装配到建筑中(例如门窗、预制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等构件)。通过数字化建造,可以自动完成建筑物构件的预制,这些通过工厂精密机械技术制造出来的构件不仅降低了建造误差,并且大幅度提高构件制造的生产率,使得整个建筑建造的工期缩短并且容易掌控。
十三、物料追踪
随着建筑行业标准化、工厂化、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建筑使用设备复杂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建筑及设备构件通过工厂加工并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高效的组装。在BIM出现以前,建筑行业往往借助较为成熟的物流行业的管理经验及技术方案(例如RFID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通过RFID可以把建筑物内各个设备构件贴上标签,以实现对这些物体的跟踪管理,但RFID本身无法进一步获取物体更详细的信息(如生产日期、生产厂家、构件尺寸等),而BIM模型恰好详细记录了建筑物及构件和设备的所有信息。
十四、竣工模型交付
在项目完成后的移交环节,物业管理部门需要得到的不只是常规的设计图纸、竣工图纸,还需要能正确反映真实的设备状态、材料安装使用情况等与运营维护相关的文档和资料。通过BIM与施工过程记录信息的关联,甚至能够实现包括隐蔽工程资料在内的竣工信息集成,不仅为后续的物业管理带来便利,并且可以在未来进行的翻新、改造、扩建过程中为业主及项目团队提供有效的历史信息。
BIMBar
关注
环球网校
18:00-22:00 18:00-22:00 02月10日 18:00-22:00
开年钜惠,买赠加倍
公司活动
立即预约
16:00-22:00 16:00-22:00 02月20日 16:00-22:00
听我说,2025年这么学更高效!
李楠
19:30-21:03 19:30-21:03 08月26日 19:30-21:03
会议楼项目BIM建模:暖通风管布置
BIM
安卓版
iPhone版
多个标签请以空格隔开!
谢邀,大学生最不差的就是各种概念。咱们说点具体落地的内容。
首先第一点也是我经常跟我的同学提的,现在拿起石头往大街上一扔,只要是搞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就敢跟你说BIM、说建筑全生命周期、说大数据。有什么用呢?没用!那么如果这个没有用的话,那么什么有用呢?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是整体的专业素质。
比如以后我想在施工单位做施工BIM,ok那么你要明白现场的施工技术、商务上的扣减关系、现场管理等等。
而且现在很多的国家政策都是指向了2020年,所以在这个时候2020年基本上市场上已经把这个BIM普及了,而现在的大学生哪怕是大四的学生也是在今年也就是2019年毕业,学的在明白也只是领先市场两年而已,但是你们还没有经验。而两年之后普及之后如果你还只是仅仅的抓住BIM这根稻草可能也有很大的几率救不起你了。
但是你把基础知识都学明白了,凭借着这两年的经验填充在加上你的基本BIM技术能力,你完全可以做企业的信息管理了(因为BIM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当然你在施工企业玩的明白。)哪怕是跳槽起点也会稍微的高一些。
还有就是不要一头的钻进技术研究要多学学管理方面的东西,现在你有现场BIM经验+管理经验+外语能力在市场上就能找到一个非常不错的offer。但是各位猎头看的不是你软件玩的遛不遛,而是你的管理能力+专业知识+软件能力。
另外基本的证书还是要多考几个在加上pmp这个证书在软件公司是比较认的。
1.了解BIM基础知识和应用场景,如果你现在被问起BIM仍然没有清晰的概念,那么应该下点功夫了。
2.结合自己的专业深入理解BIM,学习和思考本专业BIM应用点。
3.如果有机会接触BIM项目,千万不要错过机会。
从07年开始,BIM热潮逐渐席卷了中国建筑行业,在2014年麦克劳-希尔公司和清华大学共同完成的《2014中国BIM报告》中,中国BIM发展速度位列全球第4。但在近两年,由于BIM被过度“神化”以及各方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BIM在中国成为了“空中楼阁”。可谓大潮初起,泥沙俱下,很多人对BIM的热情开始锐减,甚至有的谈“BIM”色变。
BIM在中国发展存在着“水土不服”的情况,原因在于BIM影响的不仅仅是使用的工具、技术,还有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的方式流程,甚至整个行业的产业链结构。这与目前国内政策体制,项目承发包模式,设计服务过于强调速度,人员能力碎片化,施工管理过于粗放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并不是单纯依靠软件和执行团队便可以实现企业BIM的应用。在热潮之后我们需要冷静的去思考:从企业层面上,需要制定什么样政策战略才能将BIM融入生产、管理、经营,完成信息化的建设;从项目层面上,如何使BIM技术可以落地,达到效率、效益上的提升。
中国正处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发展的时期,很多行业追求的是“短、平、快”,往往忽视了质量和长远的利益,缺少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建筑行业,相比日本或台湾的精细化,我们的粗放型也是导致BIM寸步难行的原因之一。本文将从项目层面入手,带着“工匠精神”与读者探讨BIM技术发展方向。
▲ BIM模型精度标准
摒弃眼高手低,需回归本源
摒弃眼高手低,需回归本源。目前,市场上的BIM应用点层出不穷,很多企业想方设法“诱引”客户买单,绞尽脑汁地为BIM穿上“高大上”的外衣,然而众多不成熟的应用点多次让BIM扣上了华而不实的帽子。针对BIM的发展,我们需要高瞻远瞩,更要脚踏实地。BIM的基础是信息模型,所有的应用都要基于具有准确全面的信息模型上实现才有意义。在现阶段,BIM更多的依据设计图去建模,通过碰撞检查、管线综合检讨和深化图纸。有的人认为这种工作流程相比传统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更多的时间,却没有带来多少效益。其实当前行业设计周期短,设计费用低下等问题导致设计质量偏低,很多施工图都无法很好的指导施工,设计图是传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施工图识消化设计理念,以施工者的立场,把他加强表现出来。精细的BIM模型,可以完善施工图,考虑施工面,优化细节。
▲ 施工图制图流程
标准化,施工过程中不改图纸,不因修改图纸而增加成本和受其他综合因素的影响,可以大幅提升净利润。可见,施工前图纸的理解及各方沟通效率,图纸的精细化程度,基础的碰撞检查和管线综合应用,很大程度影响项目成本。
BIM不能只停留于建模,但也不能只着眼于模型之外的拓展应用,模型是基础数据库,创建精确丰富的信息数据才能有效地支持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营维护。在还无法从应用BIM的方式(三维参数化)进行设计的阶段,BIM的工作流程更多的是依据图纸建模,我们需要更好的去规划在建筑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我们所需要的模型包含哪些构件,我们的构件需要到什么精度,逐步建立模型标准,这样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因为冗余的数据影响信息的提取。在如今BIM的应用受限于大环境,我们更需要从点滴做起,摒弃眼高手低,从模型的准确度入手,制定标准规范,在相应的阶段创建相应精度的模型,将模型的效益最大化。
避免浅尝辄止,需循序渐进
BIM“教父“—Jerry Laiserin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BIM是过程自动化的一种形式,很多想成为BIM定义者的人通常会从“软件”、“数字化”或“参数化”等词开始,并且很快就落入由现有软件工具所具备的特性而衍生出来的特定功能。而BIM并没有改变设计施工的本质,设计施工没有BIM,还是一样进行,它影响的是建筑信息的记录方式,影响的是工作流程,信息管理的方式,改变的是一个过程,并不改变结果。就像著名“质量管理专家”W.Edwards Deming的一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把你正在做的描述成一个过程,那表示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在实施BIM的时候,如果不能正确理解BIM在建筑革命中的角色,忽视了过程而只追求结果,那BIM的道路将举步维艰,甚至无法实现。
现在很多被抨击为“假BIM”的应用点通常是只关注结果,通过三维模型输出一份报告、输出一个视频等,便称之为BIM。本文开头有提到,BIM改变的不仅是工具和技术,通过软件生成的数据只能代表一种结果,提升建筑品质和效率还需要生产方式,管理流程的改进。因此很多BIM应用点在推广时经常碰壁,这时我们不应浅尝辄止,要完善现有的过程,替换传统模式中薄弱的环节或提供缺少的环节,重新设计原有的过程。以工程量统计的应用为例,国内的清单工程量无法完整从BIM模型中提取,一是和模型精度有关;二是模型只能体现材料的净用量,无法表现损耗量和人工、机械台班量;三是软件功能不成熟,效率不高。对于通过BIM实现工程量统计,需要去判断工程实际工期和模型创建所需的时间,了解材料的权重,需求量大小,占用资金比例,备料的难易度和市场价格,对材料进行分级,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控制。同时,由于国外软件本地化功能不成熟,国内软件底层设计有缺陷,还需要判断国内外软件实现各材料工程量统计的准确与难易程度,才能更好的过渡传统模式与BIM间的转换。
▲ BIM各专业模型搭
切勿刻足适屦,需因地制宜
国内的BIM发展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外建筑业大多以市场化为主,企业对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而我国是市场和政府监管并存,工程周期短,靠的多数是现场经验及应变能力。BIM之所以能在国外大受欢迎的原因是BIM的标准化、精确和协同能力,而在国内多数企业没有足够的费用和时间去实施。
工程编码作为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成本分析和数据积累的基础,国外有类似Uniformat、Masterformat、Omniclass等成熟的编码体系,而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独立存在的适合建筑工程各方面使用的编码体系,也因此对建筑项目各阶段的投资和费用划分及管控、数据积累等处于混乱状态,给有关参与方在理解和沟通上形成很大的障碍。想要更好的实现BIM价值,建立工程编码体系至关重要,而且编码必须本地化,不能生搬硬套国外标准,需符合国内建筑业管理和发展要求,才能使价值更好的落地生根。
▲ BIM模型虚拟漫游
“工匠精神”在的定义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其包含了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以及专业、敬业等主要内涵。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企业盲目追求短平快,导致建筑物没有达到该有的品质需求。传统的建筑业生产力改进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数据创建、计算、分析、管理和共享困难;二是协同困难,BIM的出现,解决了这两大难题,同时提供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方法。我们需要的是克服浮躁的情绪,借鉴国外成熟的模式流程和标准规范,形成本土化的标准,不眼高手低的寻求“高大上”的效果,也不浅尝辄止的消极看待BIM的发展,以“工匠精神”从基础做起,逐步完善实现BIM的应用。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我
BIM是个P!我一直这么认为的,也一直认为是对的!
但是现在变了,人在变事在变,因为看BIM不能单从设计、业主、施工单位单个主体来看,对于他们个体来说,这个BIM确实多余了。
设计单位,本来好好的画我的CAD非得搞这个BIM,实实在在的增加了设计师的时间成本。
业主单位,麻蛋,这又是要在我这里搞一笔所!
施工单位,有CAD就行了啊!难道没有它我还修不好房子了吗?多此一举!
至于为什么改变想法了,原因前面别人回复的内容就是我要说的。
【建筑圈】头条号,更多就点我头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