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纠纷是否降低了从医意愿?
2019-04-15 09:08
688浏览
1回答
谢邀。首先声明,在各种各样的医患纠纷中,我是坚决反对暴力的。任何的暴力行为,特别是针对医生的暴力行…
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最新文章|
最新问题|
最新经验
谢邀。首先声明,在各种各样的医患纠纷中,我是坚决反对暴力的。任何的暴力行为,特别是针对医生的暴力行为,都应该被谴责。下面的回答仅仅代表我对“医患关系是否降低从医意愿”的回答,不涉及其他。我的看法是,尽管医患纠纷可能降低从医意愿,但是效果究竟有多大仍然是存疑的。在这里我想提示一下,当我们看到一个现象,进而为这个现象找原因的时候,我们必须搞清楚“经济显著性”和“统计显著性”的差别。很多人特别关注后者,也就是在统计模型中,某个因素的系数是不是显著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经济显著性”,也就是这个因素究竟是不是“重要的”。有很多情况,尽管某个因素统计意义上是显著的,然而在经济意义上,这个因素实际意义并不大。拿这个例子来说,造成医学分数线降低的原因有很多,首当其冲的是对医生的需求。下图是我找到的全国每万人的医生数: 我这里的数据到2011年。可以看到,2003年左右,全国的每万人医生数达到了一个最低值,可以想象,这个时候应该大约是医生身价最高的时候。然而2003年之后,医生数直线上升,到2011年,每万人已经有19个医生了。每万人19个医生是什么概念呢?我们看G7国家这个数字: 这里“医生”的定义是:
我不是非常专业,诸如dentist在国外是不是被算成医生,而在国内是不是包含牙医等等,国内的这个数字与国外的这个数字直接相比可能会有偏差,但偏差应该不会太大。也就是说,我们2011年的医生数的水平已经达到日本2002年的水平了。此外,医疗制度的不同可能导致对医生的需求也不同。我们国家医院每天接待的病人数我想是远远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所以到2011年左右,我们国家的医生的需求是不是已经饱和了呢?此外,培养一个医生不像其他的专业,是非常耗费时间的。从本科的学习、实习、硕士、一直到博士,可能得有差不多至少八年的周期。我们来看从2003年万人医生数的谷底,到2011年,应该差不多刚好是一个周期。而可能有更多的2005年左右去学医的学生,等他们博士毕业出来,就业怎么样呢?医生也跟我们一样,选专业的时候必须计算一下成本收益。投入了那么多时间,最终还不一定能找到医生的工作,为什么还要去学医呢?那么如果看不同地区呢?比如上面的状态说的是河北的分数线,那么不同城市的医生数目应该肯定会不一样的吧?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