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纠纷是否降低了从医意愿?

2019-04-15 09:08 655浏览 1回答
谢邀。首先声明,在各种各样的医患纠纷中,我是坚决反对暴力的。任何的暴力行为,特别是针对医生的暴力行…

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后发表回答
金乌西斜 田园牧歌 凯炫
1楼 · 2019-04-15 09:23.采纳回答

谢邀。首先声明,在各种各样的医患纠纷中,我是坚决反对暴力的。任何的暴力行为,特别是针对医生的暴力行为,都应该被谴责。下面的回答仅仅代表我对“医患关系是否降低从医意愿”的回答,不涉及其他。我的看法是,尽管医患纠纷可能降低从医意愿,但是效果究竟有多大仍然是存疑的。在这里我想提示一下,当我们看到一个现象,进而为这个现象找原因的时候,我们必须搞清楚“经济显著性”和“统计显著性”的差别。很多人特别关注后者,也就是在统计模型中,某个因素的系数是不是显著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经济显著性”,也就是这个因素究竟是不是“重要的”。有很多情况,尽管某个因素统计意义上是显著的,然而在经济意义上,这个因素实际意义并不大。拿这个例子来说,造成医学分数线降低的原因有很多,首当其冲的是对医生的需求。下图是我找到的全国每万人的医生数:

我这里的数据到2011年。可以看到,2003年左右,全国的每万人医生数达到了一个最低值,可以想象,这个时候应该大约是医生身价最高的时候。然而2003年之后,医生数直线上升,到2011年,每万人已经有19个医生了。每万人19个医生是什么概念呢?我们看G7国家这个数字:
这里“医生”的定义是:
Physicians are defined as graduates of any facility or school of medicine who are working in the country in any medical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research).
我不是非常专业,诸如dentist在国外是不是被算成医生,而在国内是不是包含牙医等等,国内的这个数字与国外的这个数字直接相比可能会有偏差,但偏差应该不会太大。也就是说,我们2011年的医生数的水平已经达到日本2002年的水平了。此外,医疗制度的不同可能导致对医生的需求也不同。我们国家医院每天接待的病人数我想是远远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所以到2011年左右,我们国家的医生的需求是不是已经饱和了呢?此外,培养一个医生不像其他的专业,是非常耗费时间的。从本科的学习、实习、硕士、一直到博士,可能得有差不多至少八年的周期。我们来看从2003年万人医生数的谷底,到2011年,应该差不多刚好是一个周期。而可能有更多的2005年左右去学医的学生,等他们博士毕业出来,就业怎么样呢?医生也跟我们一样,选专业的时候必须计算一下成本收益。投入了那么多时间,最终还不一定能找到医生的工作,为什么还要去学医呢?那么如果看不同地区呢?比如上面的状态说的是河北的分数线,那么不同城市的医生数目应该肯定会不一样的吧?看图:
除了上海之外,基本上其他城市都能观察到2003年的低谷。而且,越是大城市,万人医生数越是高。北京的医生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意大利的平均水平,而上海则一直保持着每万人30个医生的水平。反观二线城市,2011年前后这个数值一般也不会低于20。可以考虑到,很多人之所以考大学是为了留在大城市的,而大城市的医生数已经相对饱和,经过8年更多的学习甚至可能成为不了医生,而如果你去学习金融、计算机这些热门学科,毕业好找工作,待遇也好,为什么还要选择医学呢?而反观兽医,最近几年可以说是中国的宠物市场快速发展的阶段,大众富裕之后养个猫养个狗,都非常常见。特别是在大城市,有很多品种比较名贵的宠物出没,兽医的需求自然也高。如果学兽医时间更短,收入更高,还更容易留在大城市,为什么不选择兽医呢?说句玩笑话,兽医的难度比人医可要难一点。人生病了你可以问他:哪里疼啊?小狗生病了你能问他不?汪~说完这些,我们再反过头来看“医患纠纷”对从医意愿的影响。有影响么?应该是有的。但是有多大?我猜不大。学生们在报考志愿的时候,考虑的问题应该首先是:我能不能当医生?然后才是:我当了医生会不会碰上医闹?在现在的条件下,一般人如果从非名校毕业,甚至不能保证能去大一点的医院工作,多少人会先考虑医闹的问题呢?或者,可以这样说,学生们报考志愿时,未来能不能找到工作、工资多少、工作地点在哪里,是first-order需要考虑的,而医闹的问题,应该是一个second-order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经济显著性”。也许这个因果关系是存在的,但是影响非常有限。单纯拿医闹这个问题来解释为什么从医意愿如此之低,容易忽略经济上更显著的原因,过分夸大医闹对于从医意愿的影响。====================================来,这么多质疑,我很开心,大家开始认真讨论这个问题了。首先我先说明一下为什么会写这个答案,这个答案的背景是有人分享了今年河北省医科的分数线,发现很低,然后得出结论说,是医患关系闹的。后来经评论区朋友查实,那个分数线不实,因此我把分数线的那部分删掉了。所以,我这里写这个答案的背景是:高考医科的分数线有所降低。其次我来整理一下我的论点和论据:论点:1、医患纠纷的确可能降低从医意愿,但是可能并非主要原因2、毕业之后很难找到医生的工作,可能是从医意愿降低的主要原因论据:1、从2003年至今,医生的从业人数有大规模的增长2、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生数似乎达到了不错的水平感谢 @Luxenius指出,我原文中担心的统计口径的确出了问题。这里我贴出他的数据:
中国卫计委在统计的时候,通常是同时包含了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前者是有医学本科学历者临床实习一年才后有资格考取,或者从事执业医师数年后才能够考。后者是本科学历都没有的,门槛低得多,没有行医资格,只有前者能称为医师,也就是你引用的国外数据中的physician。另外,牙医、中医(口腔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医师)等都被统计在了卫计委的这个口径里,然而你引用的他国数据,并没有包含这些。如果要用数据证明,一定要同一个数据来源才有意义,我建议使用 WHO 的数据:Global Health Observatory Data Repository (也许要**?)在这个里面,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比如你说数据接近的日本,中国目前每千人医师1.49,日本2.30,你说的2002年的日本,那也是2.06。正确的对比:中国1.49,英国2.81,美国2.45,澳大利亚3.27,朝鲜3.29,古巴6.72。
由于并非医学相关专业,在这里我相信他的数据,所以我的第二条论据不攻自破。然而,我想包括 @陈浩 在内的质疑,仍然没有改变我的结论。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国家究竟需要多少医生?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在原文中还有一句话,在中国目前的情况是,每个医生每天都会接待非常多的病人。这个数字应该是比发达国家远远高出很多的。中国人看病难?我想这本来就不成立。如果你体验过美国的医疗体制,我想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人看病一点都不难。为什么会有“看病难”的假象?是因为所有人都要去大医院。大医院看病是很难的,要排队。为什么所有人都要去大医院?因为医疗条件、医生的素质都相差很大。所以我从来没有否认过中国缺少高素质的医师,但是我在这里讨论的是高考分数线,而在中国,各个地方的小的医科大学非常的多,比如各种“中医药大学”等等。从业人员们应该比我清楚,那些小学校的医科毕业生,真正能从医的有多少。此外,如果国际间的比较没有意义,那么本国自身的比较总是有意义的。从时间趋势上来看,2003年至今,医生的数目的确大幅度增长。是不是饱和这个问题得不出答案,但是至少,现在医学学生毕业之后没有2003年前后好找作为医生的工作了,我想这点应该没有多大的异议。另外一点就是时间的因素。一个医生从高考入学到最后工作,少说七八年的时间是要的。你要考虑清楚,这七八年的时间,又有很多你的学长学姐变成了医生,最后能留给你的工作机会还有多少?2023年还有多少医生职位的空缺留给你?我想这才是从医意愿不高的最主要原因。再次总结我的论点,单纯因为几次医闹事件,然后得出医闹导致了医科分数线降低,是得了芝麻丢了西瓜。回到我之前的语言上来,也许医闹的确是一个原因,但是究竟是不是主要原因,这个影响究竟有多大?我觉着是非常可疑的。也许,这个问题换一个角度思考会比较直观:如果没有医闹,跟现在相比,到底有多少人会愿意报考医学类专业?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环球网校快问 · 最新文章 · 最新问题
Copy 2018 https://wenda.hqwx.com/ All R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6038139号-3 / Smrz 京ICP备16038139号-3/ 举报电话:400-678-3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