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破伤风的病原菌是破伤风梭菌,可有芽胞,为专性厌氧菌,革兰染色阳性。发病必须具有缺氧环境。在缺氧环境中,破伤风梭菌的芽胞发育为增殖体,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外毒素,主要是痉挛毒素,吸收后引致患者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痉挛毒素吸收至脊髓、脑干等处,与联络神经细胞的突触相结合,抑制突触释放抑制性传递介质。运动神经元因失去中枢抑制而兴奋性增强,致使随意肌紧张与痉挛。临床表现:①潜伏期通常是6~12日,个别患者可在伤后1~2日;潜伏期越短者,预后越差。②前驱症状是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反射亢进等。③典型症状是在肌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阵发性强烈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随后顺序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膈肌。相应出现的征象为: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蹙眉、口角下缩、咧嘴“苦笑”、颈部强直、头后仰;当背、腹肌同时收缩,因背部肌群较为有力,躯干因而扭曲成弓、结合颈、四肢的屈膝、弯肘、半握拳等痉挛姿态,形成“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膈肌受影响后,发作时面唇青紫,通气困难,可出现呼吸暂停。上述发作可因轻微的刺激,如光、声、接触、饮水等而诱发。间隙期长短不一,发作频繁者,常示病情严重。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强烈的肌痉挛,可使肌断裂,甚至发生骨折。膀胱括约肌痉挛可引起尿潴留。持续的呼吸肌和膈肌痉挛,可造成呼吸骤停。患者死亡原因多为窒息、心力衰竭或肺部并发症。1.诊断主要根据外伤史和上述临床表现。凡外伤后,不论伤口大小、深浅,如果伤后出现肌紧张、扯痛,张口困难、颈部发硬、反射亢进等,均应考虑此病的可能性。需要与化脓性脑膜炎、狂犬病、颞下颌关节炎、子痫、癔症等鉴别。2.治疗(1)伤口处理:伤口内存留坏死组织、引流不畅者,应在控制痉挛下进行伤口处理、充分引流,局部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2)抗毒素的应用:目的是中和游离的毒素,只在早期有效。一般用量TAT 1万~6万U、稀释于5%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脉滴入。用药前应做皮内过敏试验。连续应用或加大剂量并无意义,且易致过敏反应和血清病。破伤风人体免疫球蛋白在早期应用有效,剂量为3000~6000U,一般只用一次。(3)防治疼挛:①患者入院后,应住隔离病室,避免光、声等刺激;②避免骚扰患者;③据病情可交替使用镇静、解痉药物,以减少患者的痉挛和痛苦。病情轻者用安定5mg口服或10mg静脉滴注。病情较重者,可用冬眠1号合剂(由氯丙嗪、异丙嗪各50mg,哌替啶lOmg及5%葡萄糖250ml配成)静脉缓慢滴入,但低血容量时忌用;④痉挛发作频繁不易控制者,可用2.5%硫喷妥钠缓慢静注,每次0.25~0.5g,但要警惕发生喉头痉挛和呼吸抑制;⑤痰多、抽搐频繁,用强力镇静药者应做气管切开,比较安全。(4)注意防治并发症:主要并发症在呼吸道,如窒息、肺不张、肺部感染;防止发作时掉下床、骨折、咬伤舌等。对抽搐频繁、药物又不易控制的严重患者,应尽早进行气管切开,以便改善通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可进行人工辅助呼吸。还可利用高压氧舱辅助治疗。气管切开患者应注意做好呼吸道管理,包括气道雾化、湿化、冲洗等。要定时翻身、拍背,以利排痰,并预防压疮。必要时专人护理,防止意外;严格无菌技术,防止交叉感染。已并发肺部感染者,根据菌种选用抗生素。(5)由于患者不断阵发痉挛,出大汗等,故每日消耗热量和水分丢失较多。补充水与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可采用中心静脉肠外营养。另青霉素80万~100万U,静脉滴注,每4~6小时1次,持续7~10天,抗感染。3.预防破伤风是可以预防的疾患。创伤后早期彻底清创,改善局部循环,是预防破伤风发生的关键;此外,还可通过人工免疫,产生较稳定的免疫力。人工免疫有自动和被动两种方法。自动免疫法目前应用较少,临床常用被动免疫。被动免疫法:对伤前未接受自动免疫的伤员,尽早皮下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3000U。因为破伤风的发病有一潜伏期,尽早注射有预防作用,但其作用短暂,有效期为10日左右,因此,对深部创伤,潜在厌氧菌感染可能的患者,可在1周后追加注射一次量。
链接复制啊!该整理一下便于记忆啊!
黄百禾
关注
马春雨
10:00-10:22 10:00-10:22
临床医师-实践技能-第1讲
临床执业医师
立即预约
15:00-15:54 15:00-15:54
临床医师-实践技能-第2讲
20:00-21:00 20:00-21:00
临床医师-实践技能-第3讲
安卓版
iPhone版
多个标签请以空格隔开!
破伤风的病原菌是破伤风梭菌,可有芽胞,为专性厌氧菌,革兰染色阳性。发病必须具有缺氧环境。在缺氧环境中,破伤风梭菌的芽胞发育为增殖体,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外毒素,主要是痉挛毒素,吸收后引致患者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痉挛毒素吸收至脊髓、脑干等处,与联络神经细胞的突触相结合,抑制突触释放抑制性传递介质。运动神经元因失去中枢抑制而兴奋性增强,致使随意肌紧张与痉挛。
临床表现:①潜伏期通常是6~12日,个别患者可在伤后1~2日;潜伏期越短者,预后越差。②前驱症状是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反射亢进等。③典型症状是在肌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阵发性强烈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随后顺序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膈肌。相应出现的征象为: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蹙眉、口角下缩、咧嘴“苦笑”、颈部强直、头后仰;当背、腹肌同时收缩,因背部肌群较为有力,躯干因而扭曲成弓、结合颈、四肢的屈膝、弯肘、半握拳等痉挛姿态,形成“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膈肌受影响后,发作时面唇青紫,通气困难,可出现呼吸暂停。上述发作可因轻微的刺激,如光、声、接触、饮水等而诱发。间隙期长短不一,发作频繁者,常示病情严重。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强烈的肌痉挛,可使肌断裂,甚至发生骨折。膀胱括约肌痉挛可引起尿潴留。持续的呼吸肌和膈肌痉挛,可造成呼吸骤停。患者死亡原因多为窒息、心力衰竭或肺部并发症。
1.诊断
主要根据外伤史和上述临床表现。凡外伤后,不论伤口大小、深浅,如果伤后出现肌紧张、扯痛,张口困难、颈部发硬、反射亢进等,均应考虑此病的可能性。需要与化脓性脑膜炎、狂犬病、颞下颌关节炎、子痫、癔症等鉴别。
2.治疗
(1)伤口处理:伤口内存留坏死组织、引流不畅者,应在控制痉挛下进行伤口处理、充分引流,局部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
(2)抗毒素的应用:目的是中和游离的毒素,只在早期有效。一般用量TAT 1万~6万U、稀释于5%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脉滴入。用药前应做皮内过敏试验。连续应用或加大剂量并无意义,且易致过敏反应和血清病。破伤风人体免疫球蛋白在早期应用有效,剂量为3000~6000U,一般只用一次。
(3)防治疼挛:①患者入院后,应住隔离病室,避免光、声等刺激;②避免骚扰患者;③据病情可交替使用镇静、解痉药物,以减少患者的痉挛和痛苦。病情轻者用安定5mg口服或10mg静脉滴注。病情较重者,可用冬眠1号合剂(由氯丙嗪、异丙嗪各50mg,哌替啶lOmg及5%葡萄糖250ml配成)静脉缓慢滴入,但低血容量时忌用;④痉挛发作频繁不易控制者,可用2.5%硫喷妥钠缓慢静注,每次0.25~0.5g,但要警惕发生喉头痉挛和呼吸抑制;⑤痰多、抽搐频繁,用强力镇静药者应做气管切开,比较安全。
(4)注意防治并发症:主要并发症在呼吸道,如窒息、肺不张、肺部感染;防止发作时掉下床、骨折、咬伤舌等。对抽搐频繁、药物又不易控制的严重患者,应尽早进行气管切开,以便改善通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可进行人工辅助呼吸。还可利用高压氧舱辅助治疗。气管切开患者应注意做好呼吸道管理,包括气道雾化、湿化、冲洗等。要定时翻身、拍背,以利排痰,并预防压疮。必要时专人护理,防止意外;严格无菌技术,防止交叉感染。已并发肺部感染者,根据菌种选用抗生素。
(5)由于患者不断阵发痉挛,出大汗等,故每日消耗热量和水分丢失较多。补充水与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可采用中心静脉肠外营养。另青霉素80万~100万U,静脉滴注,每4~6小时1次,持续7~10天,抗感染。
3.预防
破伤风是可以预防的疾患。创伤后早期彻底清创,改善局部循环,是预防破伤风发生的关键;此外,还可通过人工免疫,产生较稳定的免疫力。人工免疫有自动和被动两种方法。自动免疫法目前应用较少,临床常用被动免疫。
被动免疫法:对伤前未接受自动免疫的伤员,尽早皮下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3000U。因为破伤风的发病有一潜伏期,尽早注射有预防作用,但其作用短暂,有效期为10日左右,因此,对深部创伤,潜在厌氧菌感染可能的患者,可在1周后追加注射一次量。
链接复制啊!该整理一下便于记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