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1.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正常情况下,完整的内皮细胞主要起抑制血小板粘集和抗凝血作用,但在内皮损伤或激活时,则引起局部凝血。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Ⅻ,启动了内源性凝血过程。同时,损伤与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在凝血过程启动中,血小板的活化极为重要。2.血流状态的改变正常的血流动力学使血液保持正常流速,以维持正常的轴流。正常血流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在血流的中轴(轴流),其外是血小板,最外层为血浆(边流),以阻止血小板与内膜接触和激活。当血流缓慢或产生涡流时,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在局部易达到凝血所.需的浓度。血流缓慢导致缺氧,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并促进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壁。同时血流缓慢使轴流扩大,边流变窄甚至消失,增加了血小板与血管壁接触的机会。涡流产生的离心力又增加血小板与血管壁接触的机会,有利于血小板黏附在血管壁。涡流常出现于动脉瘤、心室壁瘤和心房颤动时的心房,并可引起血栓形成。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而下肢深静脉和盆腔静脉血栓常发生于心力衰竭、久病和术后卧床患者。3.血液凝固性增高指血小板增多或黏性增加、凝血因子合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等均可使血液凝固性增高。常见于严重创伤,大手术或产后大出血患者。在组织严重损伤、晚期肿瘤和内毒素性休克等情况下,血小板数目和黏性增加、凝血因子浓度增加、产生组织凝血因子以及抗凝血因子(如抗凝血酶Ⅲ)浓度减少,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表现为动脉、静脉内血栓形成,心瓣膜赘疣性血栓形成及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ⅠC),虽然心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最常见原因,但血栓形成的条件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例如,术后卧床、创伤、晚期癌症全身转移时的血栓形成,即是血液凝固性增加,又因静卧时血流缓慢和下肢静脉受压引起。以上均为获得性高凝状态,亦有遗传性高凝状态者,最常见为Ⅴ因子基因突变。Ⅷ因子容易处于激活状态,因此造成血液高凝状态。
齐易详
关注
曹峥
19:50-23:00 19:50-23:00
曹导AI研习社第二期招新啦
数据分析师
立即预约
张颖
19:00-20:00 19:00-20:00
AI视频小白逆袭!图文一键生成爆款专业视频
AI启航
杨晨Alex
20:00-21:30 20:00-21:30
从普通会计到年薪50万的财务分析师,我走对了这三步
安卓版
iPhone版
多个标签请以空格隔开!
1.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正常情况下,完整的内皮细胞主要起抑制血小板粘集和抗凝血作用,但在内皮损伤或激活时,则引起局部凝血。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Ⅻ,启动了内源性凝血过程。同时,损伤与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在凝血过程启动中,血小板的活化极为重要。
2.血流状态的改变
正常的血流动力学使血液保持正常流速,以维持正常的轴流。正常血流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在血流的中轴(轴流),其外是血小板,最外层为血浆(边流),以阻止血小板与内膜接触和激活。当血流缓慢或产生涡流时,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在局部易达到凝血所.需的浓度。血流缓慢导致缺氧,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并促进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壁。同时血流缓慢使轴流扩大,边流变窄甚至消失,增加了血小板与血管壁接触的机会。涡流产生的离心力又增加血小板与血管壁接触的机会,有利于血小板黏附在血管壁。涡流常出现于动脉瘤、心室壁瘤和心房颤动时的心房,并可引起血栓形成。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而下肢深静脉和盆腔静脉血栓常发生于心力衰竭、久病和术后卧床患者。
3.血液凝固性增高
指血小板增多或黏性增加、凝血因子合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等均可使血液凝固性增高。常见于严重创伤,大手术或产后大出血患者。在组织严重损伤、晚期肿瘤和内毒素性休克等情况下,血小板数目和黏性增加、凝血因子浓度增加、产生组织凝血因子以及抗凝血因子(如抗凝血酶Ⅲ)浓度减少,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表现为动脉、静脉内血栓形成,心瓣膜赘疣性血栓形成及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ⅠC),虽然心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最常见原因,但血栓形成的条件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例如,术后卧床、创伤、晚期癌症全身转移时的血栓形成,即是血液凝固性增加,又因静卧时血流缓慢和下肢静脉受压引起。以上均为获得性高凝状态,亦有遗传性高凝状态者,最常见为Ⅴ因子基因突变。Ⅷ因子容易处于激活状态,因此造成血液高凝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