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总结
2019-01-24 10:27
1882浏览
21回答
2019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总结
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最新文章|
最新问题|
最新经验
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总结
2015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由原来药理学和药物分析两个小科目,改为以药剂学和药物化学为主,少部分涉及药理学和药物分析的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很多学员对此感觉很迷惘,不知道怎么学习。
现将本科目的重点内容分期进行总结,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有好的总结和学习方法也一起分享。
第1章 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
一、药物与药物命名
(一)药物来源与分类
药物主要包括化学合成药物、来源于天然产物的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
(二)药物的结构与命名
药物的名称包括药物的通用名、化学名和商品名。通用名也称为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
二、药物剂型与制剂
(一)药物剂型与辅料
1、制剂与剂型的概念
剂型: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制剂:将原料药物按照某种剂型制成一定规格并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制剂名=药物通用名+剂型名,如维生素C片、阿莫西林胶囊、鱼肝油胶丸等。
2、剂型的分类
分类方式
具体剂型
形态学
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
给药途径
1、胃肠道给药剂型:散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溶液剂、乳剂、混悬剂。2、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注射、皮肤、口腔、鼻腔、肺部、眼部、直肠、**和尿道。
分散系统
真溶液、乳剂、混悬液、气体分散、固体分散、微粒
制法
不常用,如浸出、无菌
作用时间
速释、普通和缓控释
3、药用辅料
药用辅料的作用:赋型、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提高药物稳定性、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增加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药用辅料的分类
分类方式
具体辅料
来源
天然物质、半合成物质和全合成物质
作用用途
60余种,如溶剂、助溶剂、崩解剂、润滑剂等
给药途径
口服用、注射用、黏膜用、经皮或局部给药用、经鼻或口腔吸入给药用和眼部给药用等
(二)药物稳定性及药品有效期
1、药物制剂稳定性变化
稳定性变化
具体变化方式
化学
水解、氧化、还原、光解、异构化、聚合、脱羧
物理
颗粒结块、结晶生长,乳剂的分层、破裂,胶体制剂的老化,片剂崩解度、溶出速度的改变
生物
药物的酶败分解变质
2、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
处方因素
pH、广义酸碱催化、溶剂、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基质或赋形剂
外界因素
温度、光线、空气(氧)、金属离子、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
3、药物制剂稳定化方法:控制温度、调节pH、改变溶剂、控制水分及湿度、遮光、驱逐氧气、加入抗氧剂或金属离子络合剂、改进剂型或生产工艺、制备稳定的衍生物、加入干燥剂及改善包装。
4、药品有效期:对于药物降解,常用降解10%所需的时间,称为十分之一衰期,记作t0.9。
(三)药物制剂配伍变化和相互作用
1、配伍变化的类型
配伍变化
具体变化方式
物理
溶解度改变;吸湿、潮解、液化与结块;粒径或分散状态的改变
化学
浑浊或沉淀;变色;产气;爆炸;产生有毒物质;分解破坏、疗效下降
药理
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增加毒副作用
2、注射液的配伍变化
注射剂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溶剂组成改变、PH值改变、缓冲剂、离子作用、直接反应、盐析作用、配合量、混合的顺序、反应时间、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光敏感性、成分的纯度。
(四)药品的包装与贮存
药品包装的分类
分类方式
具体包装形式
使用方式
I、Ⅱ、Ⅲ三类
形状
容器、片材、袋、塞、盖
材料
金属、玻璃、塑料、橡胶及上述成分的组合
三、药学专业知识
1、药物化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与此相联系的理化性质、稳定性状况,药物进入体内后的生物效应、毒副作用及药物进入体内的生物转化等化学-生物学内容。
2、药剂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5个方面的内容。
3、药理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及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物分析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化学药物的结构确认、质量研究与稳定性评价,药品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与标准制定,体内药物的检测方法研究与浓度监测及数据评价。
是的,药一这门课如果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记忆起来很方便,只是我们的讲义上太缺乏这种总结的表格了
回复#楼主楼果果乔的帖子第3章
药物固体制剂(一)散剂
1、散剂的分类
按使用方法
口服、局部用
按药物组成数目
单散剂、复散剂
按剂量
分剂量散剂、不分剂量散剂
2、散剂的特点
优点:易分散,起效快;具有保护、收敛作用;制备简单,适于老人儿童;包装、运输、携带、贮存方便。
缺点:对制剂的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挥发性影响大。因此对光、湿、热敏感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
3、散剂的质量要求
粒度:口服为细粉,局部用和儿科用中药散为最细粉(通过七号筛粉末重量不得少于95%)。
干燥失重:一般≤2%,中药散剂水分≤9%。
无菌:用于烧伤或创伤局部用散剂。
其他:贵、毒、小散剂用配研法;毒性口服散应单剂量包装;一般密闭贮存,含挥发性药物或易吸湿药物密封贮存。
(二)颗粒剂
1、分类:可溶颗粒、混悬颗粒、泡腾颗粒、肠溶颗粒、缓释颗粒和控释颗粒
2、特点:①分散性、附着性、团聚性、引湿性等较小;②服用方便可提高病人服药的顺应性;③通过包衣,可使颗粒具有防潮性、缓释性、肠溶性等;④有效防止复方散剂各组分由于粒度或密度差异而产生离析。
3、质量要求
外观
颗粒均匀、色泽一致、无吸潮、软化、结块、潮解
微生物限度
符合要求
溶化性
可溶颗粒、泡腾颗粒(5min)
溶出度、释放度
肠溶颗粒、缓控释颗粒
粒度
不能通过一号筛和能通过五号筛的总和≤15%
水分
中药颗粒≤8.0%
干燥失重
≤2.0%
4、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可溶型和泡腾型颗粒应加温开水冲服,肠溶、缓控释颗粒应吞服,中药颗粒剂不宜用铁质或铝制容器冲服。
(三)片剂
1、特点
(1)剂量准确、服用方便;稳定;成本低;种类多;运输、携带方便
(2)幼儿和昏迷者不易吞服;工序多,难度高;挥发性成分片剂贮存期内含量下降
2、分类:普通片、含片、舌下片、口腔贴片、咀嚼片、分散片、可溶片、泡腾片、**片、**泡腾片、缓控释片、肠溶片
3、质量要求
硬度
≥50N
脆碎度(非包衣片)
<1%
重量差异
片重<0.3g:±7.5%;片重≥0.3g:±5.0%
外观
色泽均匀,外观光洁
崩解时限
详见下表
含量均匀度
小剂量药物或作用比较剧烈的药物
卫生学
符合要求
片剂
崩解时限(min)
片剂
崩解时限(min)
普通片
15
肠溶衣片
60
分散片
3
含片
30
可溶片
3
泡腾片
5
舌下片
5
薄膜衣片
30
4、常用辅料
用途
举例
稀释剂/填充剂(主要剂量小于50mg时加入)
淀粉、乳糖、糊精、蔗糖、预胶化淀粉、微晶纤维素、无机盐类
润湿剂
水、乙醇
黏合剂
淀粉浆、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乙基纤维素、聚维酮、明胶、聚乙二醇
崩解剂(缓控释片、口含片、咀嚼片、舌下片不加)
干淀粉、羧甲基淀粉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交联聚维酮、泡腾崩解剂(碳酸盐和酸类)
润滑剂
硬脂酸镁、微粉硅胶、滑石粉、氢化植物油、聚乙二醇、十二烷基硫酸钠
芳香剂
芳香油、香精
甜味剂
阿司帕坦、蔗糖
崩解剂:促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破裂成细小颗粒的辅料。
5、制备过程的常见问题及原因
裂片
细粉多;物料塑性差
松片
黏性力差;压力不足
崩解迟缓
压力太大;增塑性物料或黏合剂使结合力过强;崩解剂性能差
溶出超限
不崩解;颗粒过硬;药物溶解度差
含量不均匀
片重差异超限;混合度差;可溶性成分在颗粒之间迁移
可溶性成分在颗粒内部迁移——色斑
6、包衣
胃溶型包衣材料
羟丙甲纤维素(HPMC)、羟丙纤维素(HPC)、丙烯酸树脂IV号、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乙烯缩乙醛二乙氨乙酸(AEA)
肠溶型包衣材料
虫胶、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丙烯酸树脂类(I、Ⅱ、Ⅲ类)、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HPMCP)
不溶型包衣材料
乙基纤维素(EC)、醋酸纤维素
增塑剂
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甘油三醋酸酯、乙酰化甘油酸酯、邻苯二甲酸酯
致孔剂
蔗糖、氯化钠、表面活性剂和PEG
(四)胶囊剂
1、胶囊剂的特点
优点:
1)掩盖不良嗅味
2)提高稳定性
3)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与片剂比较)
4)液态药物固体剂型化
5)药物缓释、控释和定位释放
缺点:
1)囊壳受温湿度影响大
2)生产成本较高(与片剂比较)
3)特殊群体(老幼)口服困难
4)局限性:部分药物不适宜制成胶囊
2、不宜制备胶囊的药品
1)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药物,囊壁溶化
2)风化性药物,囊壁软化
3)强吸湿性的药物,囊壁脆裂
4)醛类药物,明胶变性
5)含有挥发性、小分子有机物的液体药物,囊材软化或溶解;
6)O/W型乳剂药物,囊壁变软
记忆技巧:风湿醛发水(蜷发睡),胶囊不好用
赞一个请楼主跟新,很期待。
好, 赞一个!
希望继续更新 期待后面的
楼主,你是老师么,太厉害了,支持你,课件视频都不更新,我都急死了,感谢你的分享啊,支持你。希望你继续,也希望所有人分享自己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