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
2020-10-15 10:35
4660浏览
1回答
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是WHO制定的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方法,它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解剖位置等特性,将疾病分门别类,使其成为一个有序的组合,并用编码方法表示的系统。
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最新文章|
最新问题|
最新经验
我国自1981年成立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以来即开始了推广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次修订本(ICD-9)的工作,并于1987年正式使用ICD-9进行疾病和死亡原因的统计分类。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第十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WHO仍保留了ICD的简称,并被通称为ICD-10。其共有22个章节,每个章节再分节和小节。
ICD分类原理是依据疾病的四个主要特征,即病因、部位、病理、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分期、分型、性别、年龄、急慢性、发病时间等)。I
CD-10采用3位数编码数确定核心分类,并采用字母数字编码形式(A00.0-Z99.9):
英文+数字+数字+小数点+数字。如S82.01。其中,前三位数编码泛指ICD编码,代表类目;前四位数编码代表亚目;前五位数编码代表细目。S02颅骨和面骨骨折(类目),S02.0颅骨穹窿骨折(亚类),S02.01 颅骨穹窿开放性骨折(细目)。
ICD-9 CM为手术操作编码,采用全数字编码形式,也有类目、亚目、细目的术语,其中,前两位代表类目,前三位代表亚目,前四位代表细目。除少数没有细目条目者可编码至亚目外,其他编码应当编码至细目,例如:07类目,其他内分泌腺手术;07.0亚目,肾上腺区探查手术;07.00细目,肾上腺区探查手术NOS;
另国内使用的ICD均依据自己实际需要有修改,例如将第三位扩充为2位数字等,注意查看编码说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