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文章作者”。
高等教育中,英国伯明翰学派主要有秉持文化唯物主义、突出大众的主体性、从微观层面解剖并批判性分析文化权力运作等主要观点。
会计姐
关注
环球网校
18:00-22:00 18:00-22:00 02月10日 18:00-22:00
开年钜惠,买赠加倍
公司活动
立即预约
16:00-22:00 16:00-22:00 02月20日 16:00-22:00
听我说,2025年这么学更高效!
安卓版
iPhone版
多个标签请以空格隔开!
高等教育中,英国伯明翰学派主要有秉持文化唯物主义、突出大众的主体性、从微观层面解剖并批判性分析文化权力运作等主要观点。
英国伯明翰学派发端于20世纪后半叶,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的一个分支。英国伯明翰学派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入手展开对文化的研究,开辟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路径。归纳起来,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秉持文化唯物主义,突出文化与经济的“接合”关系。20世纪英国学术界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理解倾向,一些学者认为文化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但是英国伯明翰学派清醒地批判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化认识倾向,同时纠正了关注文化精神内涵的精英主义文化研究倾向。英国伯明翰学派在对平民文化进行多方考察之后,为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的观点,主张从物质生产过程来全新地理解文化。在文化与经济关系上,斯图亚特·霍尔有效借鉴了葛兰西的“接合”理论,其秉持的是文化与经济的“接合”关系,而非文化与经济的决定关系;强调文化与经济创造性联结的动态过程,即“接合”是在差异中寻求统一。文化生产与消费成为英国伯明翰学派有关文化研究中最关键的两个主题。威廉斯提倡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研究文化生产,并把此命名为“文化唯物主义”。随着文化工业的发展,文化消费迅速成为社会的主流。英国伯明翰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意义是在消费实践中建构的。正如约翰·菲斯克所言,消费的过程是意义产生的过程。消费已经不单纯只是对商品的消费,而且也包含了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消费是文化再生产的前提,消费所追求的不仅是实用价值,更多的是身份象征和意义显示。大众文化不同于一般商品,因为在文化经济系统中流通的不是通常意义的货币,而是意义和快感。为此,默克罗比提出综合性消费模式,他提出不仅要检查文化生产的意义,还要检查意义产生的过程。二是突出大众的主体性。受众观是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英国伯明翰学派成员认为受众是被动接受文化产品。其后,霍尔提出了著名的“编码解码”理论,认为受众对文化产品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学派成员具体考察了受众在文化生产与消费中的具体作用,提出了生产性受众观。约翰·菲斯克提出,受众自身又可成为传播者,受众无法决定文化的生产,却可以选择文化的消费,在此过程中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新文化。三是从微观层面解剖并批判性分析文化权力运作。这也是英国伯明翰学派有关大众文化研究的重要特征。受葛兰西“文化霸权主义”理论的影响,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大众文化并非是同质的,而是实施霸权和反抗霸权的场所。约翰·菲斯克特别重视对大众文化受众的抵抗式阅读和创造式阅读的研究。他提出了从精英式人文主义视角、从权力模式的架构下分析消费文化以及将大众文化视为斗争战场,探究大众的文化创造力等。在《电视文化》一书中,约翰·菲斯克进一步提出了生产性文本概念。他认为在受众眼中文本的价值在于其可利用性,文本的意义是多元的,文本的阅读方式与消费模式也是多元的,这正如“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受众文本阅读方式不一定合乎规矩,其结果有可能不符合传播者的期待,因此文化的生产者需要创造出能衍生出多元意义的动态开放性文本。约翰·菲斯克认为受众具有拼装的能力,即将文化商品进行一系列再组合和再创造。对受众“拼装”能力的分析凸显出英国伯明翰学派对受众的文化创造性的理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