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美育是否越来越受重视

  • 原创经验
  • |
  • 更新:
  • |

“双减”政策的正式落地,其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孩子的课业压力过重,这一事实势必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严重的话会阻碍孩子完善的人格发展。然而,艺术教育的出现,反而可以平衡这一局面,那么双减政策下美育是否越来越受重视呢?


具体内容

  1. 1

    减轻学生的作业量以及作业时长

    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科学利用课余时间等。2. 针对课外培训机构的,要求各机构不能占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进行学科培训,同时要求学科类教育机构一律不得上市。

    政策颁布至今,家长们对于教育的讨论度只增不减。其中,家长们对孩子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焦虑,培训机构的产业链现状,中国教育的复杂性等问题尤为关注。冷静思考政策颁布的背后,其实是对教育深化改革的一项大胆尝试。

    另一方面,就在去年,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宣布,艺术正式纳入中考,2022年全覆盖。而这一项决策的宣布,其核心内容主要是加强对孩子艺术学科知识体系的培养,注重审美体验,丰富艺术实践活动,从而帮助孩子建立完善的人格,提升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

    18世纪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在他的著作《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即“审美教育”)这一概念并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美育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发展的。

    双减政策下美育是否越来越受重视

  2. 2

    学习艺术的好处

    席勒认为,美育所凭借的手段是美的艺术。他首先从艺术类型的横向的角度论述了理想的美育的途径。那就是由优美到崇高,达到人性的高尚。由此可见,艺术在美育中有着关键重要的地位。

    英文Art(艺术)一词源自于古希腊拉丁语ars,大意为「技巧」。其内容涵盖多样,包括戏剧、舞蹈、音乐、雕塑、设计、绘画等。美国儿童教育家Dalene Joubert认为艺术教育可以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艺术教育让孩子勇于创新,学习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做事。爱迪生发明了灯泡,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安徒生写出了有关美人鱼的童话故事。所以,不管你是学习历史、地理、生物还是化学,都需要拥有创造力。

  3. 3

    如何培养孩子学习艺术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如何帮助他们获得「表达美」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这个不只需要老师对其进行引导,也需要家长对其进行帮助,同时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配合。艺术涉及的领域极其宽泛,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拓宽视野,一幅画、一个标本、一个望远镜、一首曲子,试图帮助孩子寻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

    艺术渗透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美的眼睛。何同学爱发表对自己喜爱的数码产品的观点,愿意寻找有创意的视频制作方法,他便不断的探索着、学习着。而在这全力以赴做视频的过程中,他也完全获得了父母的鼓励和支持。

  4. 4

    艺术教育不等同于名利场

    艺术,常常和权利、金钱挂钩。的确,我们可以看到知名画家的画可以在拍卖行出现好几个亿的成交价,也可以看到著名钢琴家朗朗先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华丽演出,也可以看到知名导演李安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我们的确看到了艺术光鲜的一部分,有名誉、有赞赏。其实,艺术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审美情感,使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中脱离出来,增强美感体验,而不是为了获得名誉去配合学习。艺术家之所以能被人看到,是因为他们用不同的经验和观点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与众不同成就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然而,美育工作需要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三大支柱协同发展。

注意事项

  • 关于双减政策下美育是否越来越受重视,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其实,早在100多年前,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就曾强调过「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在其发表的著名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他提出了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的教育方针。另外,蔡元培还主张儿童教育应当「尚自然」、「展个性」。在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规定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有哲学、科学、道德、体育,而且要有美育。


作者声明:本篇经验系本人依照真实经历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