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阴虚知识点解析
- 原创经验
- |
- 更新:
- |
中医学称脾胃的功能为脾气与胃气。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调,脏腑和,于是气(宗气,营气,卫气)、血、津液得以生化、煦濡,水液、精粕得以分泌输泄。《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可无限地划分阴阳。相对五脏来说,《黄帝内经》里有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肾阴、肾阳,肺阴、肺气(气属阳),唯有脾脏,只提脾阳,未提脾阴。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中医脾阴虚知识点。
具体如下
-
脾阴与脾阳
《黄帝内经》虽无“脾阴”一词,但却论述了脾具有蕴藏营阴、滋养脏腑的生理功能,如:《灵枢·本神篇》曰:“脾藏营”;《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藏真濡于脾”。元代朱丹溪在《格致余论》说:“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明代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说:“胃气弱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这些论述均指出了脾阴不足会影响脾运化水谷的功能。近代名医蒲辅周在《蒲辅周医疗经验》中说:“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提示了脾阴虚以阴虚内热、运化无力为主要症状。
从生理上看,脾的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万全在《养生四要》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而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水谷精微的化生依靠脾阳,蕴藏水谷精微以生成营卫之气依靠脾阴。脾属阳的功能活动,使属阴的精微物质在全身组织得以收藏和利用。故笔者认为,脾阳主运,脾阴主化,但历代中医文献一般都把此二者合一,即脾主运化。
-
脾阴虚与胃阴虚
脾阴虚症状:见食少纳呆,或食后腹胀,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烦满,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或不爽,舌淡红少津。
胃阴虚症状:饮食不能消化,中脘痞胀,甚至嘈痛、灼痛、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形体逐渐消瘦,舌红少苔
脾阴虚与胃阴虚在多方面均各具特点,首先,脾阴与胃阴具有不同的概念和功能,且生成的先后和具体过程亦有差别,它与各脏腑之阴都有质的区别一样,脾、胃阴虚也具有质的不同。
其次,脾为脏而胃为腑,一表一里,脾阴虚与胃阴虚病因有别,病机也有较大的差异。脾胃同居中焦,为表里相关之脏腑,默相灌渗,功能上相辅相成,脾阴虚、胃阴虚两者往往连同发生,临床证候多有兼夹,有时不易完全区分。
-
脾阴虚的治疗
由于脾阴虚包涵了阴津、精血的不足,濡润和运化功能的减退,故治疗除滋补阴津、精血外,还应兼顾维护脾的运化和升清功能。而胃阴不足,只需单纯用甘淡之味来滋补。
甘淡滋脾的治疗思想最早起源于《内经》。《素问·刺法论》云:“欲令实脾,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甘味多入脾胃二经,补而不燥,滋而不腻,可健脾益胃而育阴;淡能渗湿,防止甘腻滞湿。甘淡合用,既无育阴助湿碍脾之忧,又无温补助火劫津之弊,故为历代医家在补脾阴选方用药时所尊崇。滋补脾阴的常用药有山药、薏仁、茯苓、扁豆、芡实、莲子等。若平素兼有少气懒言者,应兼补脾气,代表方有吴澄《不居集》中的中和理阴汤(人参、山药、扁豆、莲子肉、燕窝、老米)和《慎柔五书》中的慎柔养真汤(党参、黄芪、白术、莲子、山药、麦冬、白芍、甘草、五味子)。有久泻不止者,应兼升脾阳,代表方有傅山的升阴汤(山药、熟地、山萸肉、茯苓、白术、五味子、车前子、肉桂、升麻)。有食积苔腻者,应兼顾运脾,代表方有缪仲淳的资生丸(山药、莲子肉、芡实、薏仁、扁豆、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楂、神曲、麦芽、藿香、砂仁、陈皮、蔻仁、桔梗、黄连)。有唇干便结者,推崇张锡纯的资生汤(生山药、生白术、鸡内金、玄参、牛蒡子)。该方药味少而精,功效简而专,滋阴兼顾清热润燥,补脾兼顾消食助运。